sort()和sorted()兩個函數功能類似 但是當處理某些特定問題時,sort()並不能滿足需求 如:
給定一個非空正整數的數組,按照數組內數字重復出現次數,從高到低排序 list1 = [1,2,1,1,2,3]
用sort去實現:
list1 = [1,2,1,1,2,3] list1.sort(key= lambda ele:list1.count(ele)) print(list1)
私以為經過sort()函數后,l應該已經成為目的序列,但是經過打印后發現list1沒有任何變化,編譯器也沒有給予任何提示 打印為[1,2,1,1,2,3]
這是因為 作為key被傳入的lambda函數 其返回值 即list1.count 並不能調用 list1。但是 既然它並不能調用,可pycharm並沒有報錯 ,愚不得解。
用sorted去實現:
list1 = [1,2,1,1,2,3] list2 = sorted(list1,key = lambda ele:list1.count(ele)) print(list2)
經過sorted運算后,新產生了list2,即為拍好的序列[3, 2, 2, 1, 1, 1],這是因為sorted函數第一個參數為原序列list1,后面的lambda函數其返回值可以尋找到list1,繼而獲得其數量,並據其進行排序。
至於其內部實現,可以添加斷點去觀察,附函數代碼
def cus_sort_1(src_list,key = None ,reverse=False): #聲明一個列表 保存的是列表中的元素經過key轉化之后的排序標准數據\ level_datas = None if key == None else [] #遍歷原列表 讓其元素作用於key 獲得對應的排序標准數據 if level_datas != None: for ele in src_list: new_data = key(ele) level_datas.append(new_data) for out in range(0, len(src_list)-1): if reverse: #降序 找最大值對應的索引 假設固定位置對應的元素是最大的 max_index = out else: # 聲明一個記錄最小值對應的索引 min_index = out # 假設固定位置對應的元素是最小的 #遍歷 列表 找到真正最小值對應的索引 for i in range(out + 1, len(src_list)): if key == None: if reverse: #降序 找到真正的最大值對應的索引 if src_list[i] > src_list[max_index]: max_index = i else: # key為None 比較的是列表元素的大小 if src_list[i] < src_list[min_index]: min_index = i else: if reverse: #降序 找到真正的最大值對應的索引 if level_datas[i] > level_datas[max_index]: max_index = i else: # key不為None 比較的是經過key之后新得到的排序標准的數據 level_datas中的數據 if level_datas[i] < level_datas[min_index]: min_index = i if reverse: if key != None: #按照排序標准數據對level_dats排序 level_datas[out], level_datas[max_index] = level_datas[max_index], level_datas[out] # 遍歷完成 就找到了最大值對應的索引 該位置的元素要和固定位置的元素進行交換 src_list[out], src_list[max_index] = src_list[max_index], src_list[out] else: if key != None: #按照排序標准數據對level_dats排序 level_datas[out], level_datas[min_index] = level_datas[min_index], level_datas[out] #遍歷完成 就找到了最小值對應的索引 該位置的元素要和固定位置的元素進行交換 src_list[out], src_list[min_index] = src_list[min_index], src_list[out] list1 = [-3,2,1,1,2,3,1] cus_sort_1(list1,key = lambda ele:list1.count(ele)) print(lis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