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是FrameWork4.0的新特性。dynamic的出現讓C#具有了弱語言類型的特性。編譯器在編譯的時候不再對類型進行檢查,編譯期默認dynamic對象支持你想要的任何特性。比如,即使你對GetDynamicObject方法返回的對象一無所知,你也可以像如下那樣進行代碼的調用,編譯器不會報錯:
dynamic dynamicObject = GetDynamicObject();
Console.WriteLine(dynamicObject.Name);
Console.WriteLine(dynamicObject.SampleMethod());
dynamic與var關鍵字本質區別
var只能用作局部變量,不能用於字段,參數;聲明的同時必須初始化;初始化時類型就已經確定了,並且不能再被賦值不能進行隱式類型轉換的類型的數據。
var實際上是編譯期拋給我們的“語法糖”,一旦被編譯,編譯期會自動匹配var 變量的實際類型,並用實際類型來替換該變量的申明,這看上去就好像我們在編碼的時候是用實際類型進行申明的。
dynamic可用於類型的字段,方法參數,方法返回值,可用於泛型的類型參數等;可以賦值給或被賦值任何類型並且不需要顯式的強制類型轉換,因為這些是運行時執行的,這要得益於dynamic類型的動態特性。
dynamic被編譯后,實際是一個object類型,只不過編譯器會對dynamic類型進行特殊處理,讓它在編譯期間不進行任何的類型檢查,而是將類型檢查放到了運行期。
從visual studio的編輯器窗口就能看出來。以var聲明的變量,支持“智能感知”,因為visual studion能推斷出var類型的實際類型,而以dynamic聲明的變量卻不支持“智能感知”,因為編譯器對其運行期的類型一無所知。對dynamic變量使用“智能感知”,會提示“此操作將在運行時解析”。
類型轉換
Dynamic類型的實例和其他類型的實例間的轉換是很簡單的,開發人員能夠很方便地在dyanmic和非dynamic行為間切換。任何實例都能隱式轉換為dynamic類型實例,見下面的例子:
dynamic d1 = 7;
dynamic d2 = "a string";
dynamic d3 = System.DateTime.Today;
dynamic d4 = System.Diagnostics.Process.GetProcesses();
Conversely, an implicit conversion can be dynamically applied to any expression of type dynamic.
反之亦然,類型為dynamic的任何表達式也能夠隱式轉換為其他類型。
int i = d1;
string str = d2;
DateTime dt = d3;
System.Diagnostics.Process[] procs = d4;
方法中含有dynamic類型參數的重載問題
如果調用一個方法是傳遞了dynamic類型的對象,或者被調用的對象是dynamic類型的,那么重載的判斷是發生在運行時而不是編譯時。
動態語言運行時(dynamic language runtime DLR)動態語言運行時是.NET Framework 4 Beta 1中的一組新的API,它提供了對c#中dynamic類型的支持,也實現了像IronPython和IronRuby之類的動態程序設計語言。
dynamic 簡化反射
以前我們這樣使用反射:
public class DynamicSample
{
public string Name { get; set;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
DynamicSample dynamicSample = new DynamicSample(); //create instance為了簡化演示,我沒有使用反射
var addMethod = typeof(DynamicSample).GetMethod("Add");
int re = (int)addMethod.Invoke(dynamicSample, new object[] { 1, 2 });
現在,我們有了簡化的寫法:
dynamic dynamicSample2 = new DynamicSample();
int re2 = dynamicSample2.Add(1, 2);
var,dynamic,傳統確定類型的效率對比
傳統類型的效率 >= var動態類型 > dynamic動態類型
編譯器對dynamic進行了優化,比沒有經過緩存的反射效率高。
參考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qiuweiguo/archive/2011/08/03/2125982.html
https://blog.csdn.net/shanyongxu/article/details/47296033
本作品采用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歡迎轉載、使用、重新發布,但務必保留文章署名 鄭子銘 (包含鏈接: http://www.cnblogs.com/MingsonZheng/ ),不得用於商業目的,基於本文修改后的作品務必以相同的許可發布。
如有任何疑問,請與我聯系 (MingsonZheng@outloo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