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個例子:
//class A package com.my.test; clas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A1:父類靜態代碼區域"); } { System.out.println("A2:父類非靜態代碼區域"); } public A() { System.out.println("A3:父類構造器"); } } //class B package com.my.test; public class B extend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B1:子類靜態代碼區域"); } { System.out.println("B2:子類非靜態代碼區域"); } public B() { System.out.println("B3:子類構造器"); } } // 測試類 package com.my.test;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 b1 = new B(); System.out.println("===="); B b2 = new B(); } }
運行結果
A1:父類靜態代碼區域 B1:子類靜態代碼區域 A2:父類非靜態代碼區域 A3:父類構造器 B2:子類非靜態代碼區域 B3:子類構造器 ==== A2:父類非靜態代碼區域 A3:父類構造器 B2:子類非靜態代碼區域 B3:子類構造器
區別很簡單:
靜態代碼塊,在虛擬機加載類的時候就會加載執行,而且只執行一次;
非靜態代碼塊,在創建對象的時候(即new一個對象的時候)執行,每次創建對象都會執行一次
一個程序可以有多個靜態非靜態代碼區域。
static{}(靜態代碼塊)與{}(非靜態代碼塊)的異同點
轉載地址:http://blog.csdn.net/aledavvv/article/details/16920743
相同點:都是在JVM加載類時且在構造方法執行之前執行,在類中都可以定義多個,
一般在代碼塊中對一些static變量進行賦值。.
另外static塊中只能使用static修飾的屬性。
程序中的static{}塊只是為了加載properties文件信息,這個加載只會被加載一次。
不同點:靜態代碼塊在非靜態代碼塊之前執行(靜態代碼塊—>非靜態代碼塊—>構造方法)。
靜態代碼塊只在第一次new執行一次,之后不再執行,而非靜態代碼塊在每new
一次就執行一次。非靜態代碼塊可在普通方法中定義(不過作用不大);而靜態代碼塊不行。
例: //普通類 publicclass PuTong { public PuTong(){ System.out.print("默認構造方法!-->"); } //非靜態代碼塊 { System.out.print("非靜態代碼塊!-->"); } //靜態代碼塊 static{ System.out.print("靜態代碼塊!-->"); } publicstaticvoid test(){ { System.out.println("普通方法中的代碼塊!"); } } } //測試類 publicclass TestClass { /** * 區別兩次new靜態與非靜態代碼塊執行情況 */ publicstaticvoid main(String[] args) { PuTong c1 = new PuTong(); c1.test(); PuTong c2 = new PuTong(); c2.test(); } } /* 運行輸出結果是: 靜態代碼塊!-->非靜態代碼塊!-->默認構造方法!-->普通方法中的代碼塊! 非靜態代碼塊!-->默認構造方法!-->普通方法中的代碼塊! */
一般情況下,如果有些代碼必須在項目啟動的時候就執行的時候,需要使用靜態代碼塊,這種代碼是主動執行的;需要在項目啟動的時候就初始化,在不創建對象的情況下,其他程序來調用的時候,需要使用靜態方法,這種代碼是被動執行的.
靜態代碼塊和靜態方法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就是:靜態代碼塊是自動執行的;
靜態方法是被調用的時候才執行的.
作用:靜態代碼塊可用來初始化一些項目最常用的變量或對象;靜態方法可用作不創建對象也可能需要執行的代碼.
3.7.3 靜態代碼塊
在類中,可以將某一塊代碼聲明為靜態的,這樣的程序塊叫靜態初始化段。靜態代碼塊的一般形式如下:
static { 語句序列 }
靜態代碼塊只能定義在類里面,它獨立於任何方法,不能定義在方法里面。
靜態代碼塊里面的變量都是局部變量,只在本塊內有效。
靜態代碼塊會在類被加載時自動執行,而無論加載者是JVM還是其他的類。
一個類中允許定義多個靜態代碼塊,執行的順序根據定義的順序進行。
靜態代碼塊只能訪問類的靜態成員,而不允許訪問實例成員。
【例3.25】靜態代碼塊運行示例1
//-----------文件名staticBlock.java,程序編號3.38----------------- public class staticBlock{ //定義一個普通的main()方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main method."); } //定義一個靜態代碼塊 static{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static block."); int stVar = 0; //這是一個局部變量,只在本塊內有效 } }
編譯通過后,用java命令加載本程序,會得到如下輸出:
This is static block. This is main method.
從以上輸出結果中可以看出,靜態代碼塊甚至在main方法之前就被執行。在main()方法中可以完成的任務在靜態代碼塊中都可以完成。但是二者在執行上仍然有一些區別,請看下例。
【例3.26】靜態代碼塊和main()方法的區別。
這里仍然使用例3.25中的staticBlock類,然后新定義一個類來使用它。
//-----------文件名useStaticBlock.java,程序編號3.39----------------- public class useStaticBolck{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new staticBlock(); //創建一個staticBlock的對象 } }
本例其實可以概括成一句話:靜態方法只能訪問靜態成員,實例方法可以訪問靜態和實例成員。之所以不允許靜態方法訪問實例成員變量,是因為實例成員變量是屬於某個對象的,而靜態方法在執行時,並不一定存在對象。同樣,因為實例方法可以訪問實例成員變量,如果允許靜態方法調用實例方法,將間接地允許它使用實例成員變量,所以它也不能調用實例方法。基於同樣的道理,靜態方法中也不能使用關鍵字this。
main()方法是一個典型的靜態方法,它同樣遵循一般靜態方法的規則,所以它可以由系統在創建對象之前就調用。下面這個程序有個錯誤,請讀者仔細查看。
public class hasError{ int insVar = 10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insVar = " + insVar); } }
本程序沒有像以前的程序那樣,在創建對象時使用一個變量來接收對象,因為這個程序在后面並不需要用到這個變量。程序的輸出如下:
This is static block.
這一次,只執行了靜態代碼塊,main()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被執行的。
最后來寫一個復雜一點的靜態代碼塊的例子,它綜合體現了靜態代碼塊的使用方法,請讀者注意注釋說明。
【例3.27】靜態代碼塊使用示例2。
//-----------文件名staticBlock.java,程序編號3.40----------------- public class staticBlock{ static int stMember = 100; //定義靜態成員變量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main method."); } //第一個靜態代碼塊 static{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first static block."); stMember = 200; //訪問靜態成員變量 staticBlock oa = new staticBlock(); //創建對象 System.out.println("stMember = " + oa.stMember); statFun(); //調用靜態方法 } //定義一個靜態方法 static void statFun(){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a static method."); } //第二個靜態代碼塊 static{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second static blo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