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6
最近終於又用到了導出表格,我在實際項目里使用了上次發現的導出全部數據方法,然后遇到了一些問題,並進行了解決,終於可以正式寫在博客中了。
整體代碼:
<div style="display: none"> <table id="table"> </table> </div>
//導出表格配置 table.render({ elem: '#table', id: 'exportTable', title: '導出的文件名', cols: [[ //表頭 { field: 'uid', title: 'ID', }, { field: 'uname', title: '姓名', } ]] }); //導出事件 $('#export').on('click',function () { //使用ajax請求獲取所有數據 $.ajax({ url: "url", type: 'post', data: { type: 1 }, async: false, dataType: 'json', success: function (res) { //使用table.exportFile()導出數據 table.exportFile('exportTable', res.data, 'xls'); } }); });
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1.明明代碼沒有錯,但是導出的表格沒有數據。
因為 table.exportFile('exportTable', res.data, 'xls') 中使用的這個layui表格,必須已經實例化過了,才能拿到字段和文件名等配置,因此加了一個隱藏表,終究還是要加隱藏表,但是省略了表數據的渲染,節省了速度。
2.導出的文件名怎么設置。
table.exportFile('exportTable', res.data, 'xls') 中的這個 exportTable 表格,它的 title 將會成為導出文件名。
3.長數字會變成科學計數法,日期會變成#。
關於這個問題之前在這篇博客的評論中討論過,解決辦法是通過js遍歷數據,在長數字后加上 \t,但是如果數據多了再在js內遍歷會增加耗時,於是我嘗試在后端處理,經過測試后發現在長數字、日期后面拼接   ,可以實現阻止科學計數法,本來數據庫的數據取出來的時候,就要在后端遍歷處理數據,所以在后端一起處理長數字、日期,無疑比js再去遍歷一遍要好。
4.第三條沒有效果。
我使用的layui.js是layui-v2.5.4,我遇到過加了   沒有效果,測試后發現是layui.js的版本問題,目前已知2.5.4是有效的。
2020.1.16之前正文已經是我探索的一個過程了,感興趣可以看看,不感興趣的可以忽略掉。
最后,我希望我的關於解決問題的博客,是簡潔明了,能夠確實幫助讀者解決問題的博客。預祝各位新年快樂!
2019.12.30(2020.1.16進行改動)
距離這篇隨筆第一次發布五個月后,再回頭來看,確實有更好的方法。我在這篇隨筆的評論里看到了更方便的辦法,不需要實例化一個新的表格就能實現使用layui導出全部數據,我也去搜了一下類似的方法,發現其他博客有的早已提到這種方法,不過我當時實現這個功能時沒發現,我已經將此方法,寫在了評論中(9樓),因為內容基本不能再算成我的原創,並且其他博客有的也已經說過了,layui文檔也有,是我不夠細心(當然與我並非前端也有關系,當時看到那幾篇博客時,通篇代碼太多了,看的頭大),實在不好意思更新到正文了。
layui文檔:
當時沒有放到正文的代碼圖:
2019.7.10
layui自帶的導出表格,只能導出當前頁面,如果當前頁包含全部數據,那不就是導出全部數據了嗎,所以我給導出事件單獨定義了一個請求,當觸發這個請求時,在后台查詢數據時不要按接收的page 和 limit查詢,而是查詢全部,這樣就實現了導出全部數據。
頁面代碼:
<!--導出按鈕 或其他觸發事件--> <button class="export">導出報表</button> <!--導出表 不展示--> <div style="display: none;"> <table id="data_export"> </table> </div>
layui.use(['form', 'table', 'layer'], function () { var table = layui.table, form = layui.form, layer = layui.layer; //導出表格 var ins1 = table.render({ elem: '#data_export', url: "url", //數據接口 method: 'post', title: '導出表的表名', where: { mycode: "all" }, limit: 10, cols: [[ {field: 'id', title: 'ID'}, {field: 'name', title: '名稱'}, ]], done: function (res, curr, count) { exportData = res.data; } }); //導出按鈕 $(".export").click(function () { table.exportFile(ins1.config.id, exportData, 'xls'); }); })
后台處理:
if ($mycode) { $data = M('mysql')->where($where)->select(); echo json_encode(['code' => 0, 'msg' => "", 'data' => $data]); }
后來我又優化了一下,對應的代碼是上面第二段js代碼:
//導出改為單獨的事件,每次點擊導出才會執行 $(".export").click(function(){ var ins1=table.render({ elem: '#data_export', url: "url", //數據接口 method: 'post', title: '表名', where: { mycode: "all" }, limit: 10, cols: [[ {field: 'id', title: 'ID'}, {field: 'name', title: '名字'}, ]], done: function (res, curr, count) { exportData=res.data; table.exportFile(ins1.config.id,exportData, 'xls'); } }); })
其實就是把 table.exportFile(ins1.config.id,exportData, 'xls'); 放到了done中,雖然看起來改的不多,但是本質已經變了,之前的方式是進入頁面就加載隱藏的導出表,而現在是點擊導出的時候才會渲染隱藏導出表,在導出表內容多的時候,導出速度慢點用戶會覺得是合理的,比頁面加載速度慢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