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三維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廣泛應用三維場景,創建三維GIS應用。三維GIS應用可以提升視覺上的感官體驗,也可以進行二維無法實現的各類分析。
三維分析包括:數字地形模型分析(即高程,等高線、坡度坡向等讀取分析),可視性分析(包括通視分析、視點分析、視域分析、視線分析、天際線分析、日照分析)、淹沒分析、節點動畫、挖方分析、三維路徑分析、飛行路線危險性分析、危險物擴散分析、三維測量等。
一、處理前注意事項
1、arcgis pro支持三維數據的發布必須使用portal連接server才能發布三維服務;
2、 ArcMap和ArcGIS Pro 1.X版本不能直接打開OSGB的數據,需要使用數據互操作模塊將OSGB轉換為multipatch,之后發布服務。目前已知ArcGIS Pro 2.2版本,GP工具箱找到Create Integrated Mesh Scene Layer,可以直接將OSGB轉為SLPK。
3、明確OSGB的坐標,否則轉換后會出現模型偏移等問題。模型坐標存儲在medata.xml中(在將OSGB轉換為multipatch的時候,需要定義投影坐標系)。
二、osbg轉換方法一:
arcgis pro2.2版本直接轉
(此方法暫未實踐,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3410474)
1、在ESRI網站申請Arcgis pro2.2,選擇英文語言有最新安裝包,其他語言包會滯后。還需要相應的數據轉換工具Data Interoperability。(注意:盡量使用英文版,目前經測試中文語言包在使用時部分操作會有錯誤)
2.新建工程,熟悉相關界面。
3.在GP工具箱找到Create Integrated Mesh Scene Layer。可以直接將OSGB轉為SLPK。
4.打開輸入數據集,Input Dataset.
5.點擊任意根目錄文件,ctrol+A全選,這些tile可以合成一個slpk文件。
6.File Suffix 選擇數據格式,osgb或者所有支持的格式。output scene layer保存slpk文件路徑。anchor停靠點可以導入點文件,或繪制點(點擊)。
7.Go To XY,輸入經緯度,顯示高亮點,放大地圖。停靠點點在osgb數據頭文件meradata.xml的坐標原點處。如果需要平面投影坐標轉經緯度,可用下面工具完成。平面點位輸入還未測試,按理也可以。
8.將停靠點文件保留一份,如果下次或同一個工程很大分成了若干文件夾。最好使用同一份點位停靠。不然每次點停靠點的話肯定會有誤差。
9.設置完畢,點擊下方run命令,等待工程運行。(目前測試大數據使用版本pro會崩,如果是正式用戶需聯系ESRI解決)。
10.根據項目數據情況,在catalog目錄下可建Global球面場景或本地local場景,一般根據數據集格式。pro可能實現平面和球面的自轉換。
11.將生成的slpk文件拖到場景,在3D圖層pan縮放其位置就可顯示模型了。
三、osgb轉換方法二:
將OSGB數據轉換為multipatch
(不方便截圖,圖片參考來源:https://blog.csdn.net/zglybl/article/details/75252288)
1、准備工作
注意:此方法需要Installing the ArcGIS Data Interoperability 擴展模塊擴展模塊,需單獨購買,單獨安裝,使用時勾選擴展模塊,無試用版本。
(1)、ArcGIS Pro中如何獲取和使用
確認是否購買此模塊:如果是name user登錄形式,需要登錄ArcGIS online中查看和分配擴展模塊許可;如果是浮動版或單機版的pro許可,用記事本打開浮動版.prvs或單擊版.prvc授權文件,看最后一行是否有Data Interoperability=EFL123456789=1,如果有的話,就表示購買此模塊。
詳情請參考:安裝Installing the ArcGIS Data Interoperability 擴展模塊—ArcGISPro | ArcGIS Desktop: https://pro.arcgis.com/zh-cn/pro-app/help/data/data-interoperability/install-the-data-interoperability-extension.htm
安裝應用程序,找到如下截圖所示的exe,雙擊即可完成安裝:
找到licensing,在Data Interoperability擴展模塊前打勾即可開啟。
之后,打開ArcGIS Pro 即可在ANALYSIS下找到Workbench,說明你已成功啟動數據互操作。
(2)、ArcMap中如何獲取和使用
針對購買的正版軟件:請檢查您是否購買數據互操作模塊(用記事本打開浮動版.prvs或單擊版.prvc授權文件,看最后一行是否有Data Interoperability=EFL123456789=1,如果有的話,就表示購買此模塊),
詳情請參考:
安裝 Data Interoperability—幫助 | ArcGIS Desktop:點擊打開鏈接
安裝Data interoperability應用程序,找到光盤,雙擊ArcGIS_Data_Interop_for_Desktop_105_154035.exe即可安裝。
安裝完成后,打開ArcMap,點擊Customize下的Extensions,勾選Data interoperability即可開啟此模塊的使用。
2、將OSGB數據轉換為multipatch
(1)在ArcGIS Pro中,使用FME workbench 創建 Spatial ETL tool進行轉換,流程如下:
① 右鍵單擊工程窗格中的工具箱,指向新建,然后單擊spatial ETL tool。將出現工具屬性對話框
②定義合適的名稱和標簽,並在工作空間參數中使用默認 FMW 文件,然后單擊確定。
③ 將啟動 Workbench 應用程序,點擊File下的Generate Workspace,出現如下對話框。
Reader中,在下拉列表中選擇OSGB格式,單擊瀏覽按鈕 (...),瀏覽至osgb所在文件。
單擊參數按鈕以編輯默認的 FME 閱讀器參數。這些參數可包括可選設置和必要設置,並隨所選格式的不同而變化。
Writer中,在下拉列表中選擇gdb格式,單擊瀏覽按鈕 (...),指定gdb所在文件。
④ 點擊確定后,需要轉換的數據流依次出現在如下界面中,點擊綠色按鈕run,即可開始轉換。
轉換結果:
(2)在ArcMap中進行轉換:
ArcMap中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法進行轉換,
①、使用快速轉換工具進行轉換
開啟數據互操作模塊后,在工具箱中找到Data interoperability tools,里邊有兩個工具,分別是quick export和quick import。使用quick import即可將OSGB數據轉換到指定的gdb中。
tips:一個小技巧
OSGB格式的數據通常有多個tile文件組成,每個tile下有好多個.osgb;通過下圖中的add folders可將tile文件夾下的所有osgb進行轉換,無需單個輸入。
②、使用空間ETL工具進行轉換(在arcgis pro中進行)
3、合並為一個multipatch
在ArcGIS Pro中,使用工具merge(Data Management toolbox --General ),或ArcScene中3D編輯工具條下的union,將osgb中最高級別進行合並(OSGB數據類似於金字塔結構,最高級別模型最精細),合並為一個multipatch。
4、移動至實際位置並貼合
(1)在ArcGIS Pro中,選中模型,使用move to工具將模型移動到模型中心實際所在位置(從metadata.xml中獲取,注意選擇absolute)。
轉移后,坐標范圍沒有更新,需要使用工具Recalculate Feature ClassExtent工具重新計算。
計算完后,加載模型,模型已處於正確的地理位置,但你會發現,此時模型是懸浮在空中。
(2)可以使用move工具,移動z值將其調整至地面,或者右鍵圖層選擇on the ground,下圖為模型和底圖完全貼合。
四、發布服務
方法一、直接發布(適合小數據量)
1、直接將多面體加載到場景中,右鍵場景圖層,點擊share as web layer,然后根據參考文檔進行操作即可發布場景服務。
參考鏈接:https://pro.arcgis.com/zh-cn/pro-app/help/sharing/overview/share-a-web-scene.htm
2、在portal中添加發布的場景
方法一、打包發布(適合大數據量)
1、使用“創建場景圖層包”工具,將多面體要素圖層生成場景圖層包 (.slpk);工具位置:數據管理工具箱 -> 打包工具集->創建場景圖層包
參考鏈接:https://pro.arcgis.com/zh-cn/pro-app/tool-reference/data-management/create-scene-layer-package.htm
2、如果輸出場景包小於 1 GB,則可在瀏覽器中直接將其上傳至 ArcGIS Online 或 Portal for ArcGIS。如果大於 1 GB,請使用“共享包”工具將其上傳至 ArcGIS Online 或 Portal for ArcGIS 10.3.1 或更高版本。工具位置:數據管理工具箱 -> 打包工具集 ->共享包
3)上傳場景圖層包后打開項目詳細頁面,將其發布為服務。
關於發布場景圖層參考:http://zhihu.esrichina.com.cn/article/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