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算機網絡的雛形是什么?
ARPANET -
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列舉OSI的標准七層協議,並說明哪三層是通信子網,哪三層是資源子網。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絡層
以上三層為通信子層
運輸層
以下三層為資源子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
什么是體系結構?目前全世界承認的TCP/IP協議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它是一個四層的體系結構,給出這四層的名稱。
體系結構:網絡協議和分層的集合
TCP/IP協議的四個子層
網絡接口層
網際層
運輸層
應用層 -
簡述什么是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有哪些常見的拓撲結構。從網絡的拓撲結構、網絡的通信介質和作用范圍等三方面分別列舉網絡的分類。
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網絡中通信線路和站點的幾何排列形式
常見的拓撲結構:星形 網狀 樹形 環形 總線型
通信介質:有線網,無線網,
作用范圍:局域網 城域網 廣域網 個域網 -
數據經歷的總時延是哪三種時延之和。
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
發送時延=數據塊長度(比特)/發送速率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 -
ISO 、OSI/RM和CSMA/CD的含義。
ISO:國際標准化組織:
OSI/RM:ISO在網絡通信放面定義的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CSMA/CD:載波監聽多址接入/碰撞檢測協議 -
數據鏈路層的任務是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地傳送數據,那么它傳送數據的單位是什么?
幀 -
分別給出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及以上擴展局域網所使用的互連設備。
物理層:集線器
數據鏈路層:網橋,橋接器,二層交換機
網絡層:路由器
擴展局域網:網關 -
802 委員會將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為兩個子層分別是什么?其中與傳輸媒體有關的是哪一個,而與傳輸媒體無關的是哪一個?
llc: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與傳輸媒體無關
MAC:媒體接入控制子層 與傳輸媒體有關 -
在用RJ45制作雙絞線時,下列兩種情況下應該如何進行網線兩端的排列?
(1)將計算機與交換機連接
白橙 橙 白綠 藍 白藍 綠 白棕 棕
白橙 橙 白綠 藍 白藍 綠 白棕 棕
(2)將計算機與計算機直接相連。
白橙 橙 白綠 藍 白藍 綠 白棕 棕
白綠 藍 白橙 藍 橙 綠 白棕 棕
11.運輸層( 應用進程 )之間提供邏輯通信,但網絡層是為( 主機 )之間提供邏輯通信。 -
UDP、TCP協議的區別。
定義不同:
UDP:用戶數據報協議。TCP:傳輸控制協議
連接方式不同:
UDP:無連接 TCP:建立連接
首部長度不同:
UDP:8位 TCP:20位
可靠性不同:
UDP:不可靠 TCP:全雙工通信的的可靠連接協議 -
FTP、TELNET、SMTP、DNS、HTTP、SNMP等應用層服務程序的含義,並分別指出哪些使用了UDP協議,哪些使用了TCP協議
FTP:文本傳送協議 TCP
TELNET:遠程終端控制協議 TCP
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TCP
HTTP:超文本傳送協議 TCP
DNS:域名管理系統 名字轉換 TCP/UDP
SNMP:網絡管理協議 UDP -
IP地址一般是多少位?端口號一般是多少位?MAC地址多少位?
32 186 48 -
有哪些熟知端口以及所對應的協議。
FTP:文本傳送協議 TCP 21
TELNET:遠程終端控制協議 TCP 23
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TCP 25
HTTP:超文本傳送協議 TCP 80
DNS:域名管理系統 名字轉換 TCP/UDP 53
SNMP:網絡管理協議 UDP 161
SNMP(TROP)162
TFTP 69 -
TCP報文段首部信息固定的是多少字節?UDP用戶數據報有多少個字節的首部開銷?
20 8 -
寫出URL的兩種常用訪問形式,寫出完整路徑。
http ftp
<協議名>//:<主機名>:<端口號>/路徑 -
了解ICMP差錯報文的類型有哪些?
ICMP差錯報告報文 ICMP詢問報文
19.10-BASE-2、10-BASE-5、10-BASE-T、10-BASE-F的含義。
10:10mb/s
BASE:基帶信號
2/5:細/粗同軸電纜
T:雙絞線
F:光纖
拓撲結構:星型
20.數據在每一層上傳輸時的數據單元的名稱是什么?
物理層· 比特流
數據鏈路層: 幀
網絡層:ip數據報
運輸層:TCP/UDP報文 -
什么是DNS?主要功能是什么?如何理解域名www.edu.cn。
DNS是域名服務,即Domain Name Service,它提供將域名與IP地址之間的雙向解析功能,即可以將域名解析成對應的IP,可以將IP反向解析為對應的域名。www.edu.cn
的頂級域名是cn,代表中國,而edu是二級域名,代表教育單位,www是主機名。
22. CSMA/CD協議的全稱是什么?
載波監聽多址接入/碰撞檢測
23.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瀏覽信息,發送信息
計算機網絡功能主要包括實現資源共享,實現數據信息的快速傳遞,提高可靠性,提供負載均衡與分布式處理能力,集中管理以及綜合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