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成切片緩存切片方案
ArcGIS有默認的切片方案,如果需要自定義切片規則,需要先生成一個切片方案。
打開ArcMap,打開 工具箱(Tools Box) --> 系統工具箱(System Tools Box) --> 數據管理工具(Data Managment Tools) --> 切片緩存(Tile Cache)-->生成切片緩存切片方案(Generate Tile Cache Tiling Scheme)
各個選項簡要說明:
- 1、輸入數據源:這個是用來確定這個切片方案能夠切多少級的,切片的最大級別的分辨率最多能夠是小於等於輸入的數據源的分辨率,也就是說最多能切到剛好等於或者小於數據源的分辨率,就不能再繼續往下切了。
- 2、輸出切片方案:也就是這個切片方案的保存位置,不能是一個已經存在的文件。
- 3、生成方案:二選一,NEW 表示創建一個新的,PREDEFINED 表示基於一個已有的切片方案來創建。
- 4、比例級數:指定要切多少級,這個數據會自動根據輸入數據源的分辨率進行調整。
- 5、比例:指定比例級數后,會自動計算出相應的比例系數列表,如果需要添加,則可以在這里輸入后,點擊右側的
+
按鈕進行添加。移除則是在表格中選擇后,點擊右側的X
按鈕進行移除。 - 6、切片原點:就是切片的第一個瓦片(0,0)的左上角點坐標。
- 7、每英寸的點數(像素):就是DPI的設置,一般國內的切片96(天地圖),但是WMTS服務通常是90.714(WMTS標准里面就是,但是ArcGIS Desktop10.2/3版本,由於計算使用的經緯度與米的換算系數偏小的原因,導致其計算比例尺與分辨率的結果有問題,其加載WMTS圖層時可見)
- 8、切片大小(以像素為單位):瓦片的大小,通常是
256 x 256
。經過我的測試,大部分情況下512 x 512
的瓦片大小,在切瓦片的速度和發布成服務后的瀏覽速度上,都是優於256大小的,1024大小的瓦片在大多數時候也是優於256的,但與512差異不大。 - 9、切片格式:主要是PNGx、JPEG、MIXED。MIXED混合格式,指的是在切片的時候,如果檢測到瓦片內有透明區域,則這個瓦片使用PNG32格式,如果沒有,則使用JPEG格式。這樣做可以在不失去透明通道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瓦片數據文件的大小。
- 10、切片壓縮質量:僅對JPEG(包括MIXED中使用JPEG的瓦片)有效,參數值需要介於1-100之間,默認是75。
- 11、存儲格式:COMPACT 緊湊格式,也就是把多個瓦片(最多128x128個)存儲到一個
bundle/bundlx
文件的形式,避免出現大量碎文件。EXPLODED 分散格式,就是把每一個瓦片存儲成一個圖片文件,這個形式的瓦片不能和tpk包一起使用。
參考:Generate Tile Cache Tiling Scheme
2、切瓦片
切瓦片在ArcGIS里面沒有直接使用這個名稱,在“管理切片緩存”里面。
打開ArcMap,打開 工具箱(Tools Box) --> 系統工具箱(System Tools Box) --> 數據管理工具(Data Managment Tools) --> 切片緩存(Tile Cache)-->管理切片緩存(Manage Tile Cache)
各個選項簡要說明:
- 1、緩存位置:切出來的瓦片保存的文件夾,也可以是已經存在的瓦片目錄,因為這里不僅僅是可以切瓦片。
- 2、緩存名稱:切出來的瓦片保存的子一級文件夾名稱,可以為空。
- 3、管理模式:RECREATE_ALL_TILES 替換所有瓦片,不管存不存在。RECREATE_EMPTY_TILES 替換空瓦片,也就是如果存在則不替換。DELETE_TILES 刪除瓦片,這個選項用來刪除所有的瓦片數據文件,但是不刪除目錄結構。(注意:如果輸出是已經存在的瓦片目錄,則該目錄下的conf.cdi並不會更新,這在替換了數據源等情況下可能導致輸出瓦片與描述信息不對應)
- 4、輸入數據源:選擇要切片的數據文件,雖然這里寫着可選,但是如果沒有指定就會報錯。數據文件必須指定了坐標系,且能夠轉換到WGS84橢球下。
- 5、輸入切片方案:切片的規則。ARCGISONLINE_SCHEME 使用ArcGIS在線地圖的默認切片規則(3857)。IMPORT_SCHEME 導入方案,可以導入自己創建的切片方案。(ArcGIS10.5版本有更多模式)
- 6、最小/最大 緩存比例:計算切片的比例系數的上下限,在這個區間之外的將被忽略。
- 7、感興趣區:定義要切片的區域。這里可以設置一個矢量文件或者繪制的矢量對象。
- 8、最大源像元大小:這個是對有金字塔文件的數據使用的。如果為空,則使用全部金字塔。如果不為空,則僅使用像元大小在指定值以內的金字塔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