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蒼蠅拍:投資收益十倍:實現財務自由的感悟


一、穩健的做到8年10倍
 
從29到39歲的十年也許是人生中可能性最多的階段。因為這個年齡段兼具了理想、精力、初步的職業資歷和社會資源,大多數人生層次的分道揚鑣,大概都是起始於這個期間。坦率講現在的狀態是我10年前沒有預期到的,雖然一路也有些小坎坷,但總得來說自己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
 
 
在過去的10年里,除08年總流動資產的增長為-18%,其它年份均為正收益,自08年末至16年末的資產增值恰好8年10倍(並未使用過杠桿)。這個收益統計其實比實際增值要保守,因為這8年的所有生活費用也不是個小數字。
 
這當然算不得什么業績神話,8年的復合收益率不過也就是33.35%左右。
 
二、遵循長期的概率
 
我比較欣慰:
 
第一,這8年從完全懵懂狀態起步,邊自學邊實踐,在歷經多次復雜市場環境后居然從未受過一次重創。
 
第二,學習進階較快, 說實話,干點兒其它事兒,十年磨一劍都應該有點兒成就了,投資卻未必。走正確的路特別重要,但很多人都是需要先把各種彎路都走個七七八八才意識到對的那條是什么,這么一折騰可能6、7年過去了還沒真正出發,更慘的是在折騰過程中自己大部隊已經被消滅了。
 
如果把投資學習比作過迷宮的話,我大概抽根煙的功夫已經找到入口了,在迷宮里雖然也曾暈頭轉向過,但沒有一次真正掉進大坑里。我明白的很多道理其實是通過看別人的慘痛經歷學到的。
 
第三,站在評估自己的角度去復盤過去和展望未來,讓我踏實的不是今天的我能力更強了,而是未來我的破綻會越來越少。
 
審視自己過去的投資成果有一個秘訣,就是如果成績都是來自於一個又一個的抓住最牛股,或者一個又一個的精彩絕倫的交易,其實那真的是噩耗。因為這種事兒根本不是人類常態,它說明未來再現的概率在急劇的降低。但還好,我一直在有意識的讓自己的投資結果與常識掛鈎,與長期的大概率更緊密結合。
 
三、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凈值曲線
 
這里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的性格品質,它並非源自投資,卻很可能會在投資的世界里放大。比如我,穩健傾向的性格並非是在投資后才顯現的。很早前的工作中,我管理下的項目無論進度、質量還是成本,大多是相當可控和靠譜的。
 
我向來不喜歡失控的感覺,相比“愛拼才會贏”,我更相信“有備無患”和“謀定而后動”。因為穩健的傾向,我有幾次放棄了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的機會,回頭來看,似乎如果更敢賭成績會出色很多。同樣因為穩健的品格,又避免了幾次判斷錯誤可能導致的重大投資損失。
 
很多人都曾希望找到投資的絕對真理,但真正學進去用起來會發現,矛盾無所不在,“絕對真理”本身就是一個陷阱。跨越這個陷阱的出發點,是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四、什么才是好的投資方法
 
好的投資方法,第一必須高度貼合復利原理,第二必須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這些情況包括了性格秉性、理財期望、能力特征等。所以你會發現,這兩條里的第一條是普適的,所謂的投資門派差異其實都是表象,其本質一定要在復利層面上邏輯扎實可靠,且實證長期有效;而第二條則是個性化的,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甚至是根據自身情況的變化而動態調整的。
 
有原則的部分不可動搖,可靈活的部分不必教條。想明白了,投資想不順不舒服都很難。沒想明白,則很容易處於一種經常性擰巴的狀態,即使順也不舒服,弄不好還容易極端和偏執。
 
投資能力其實也沒什么了不起的,就像有人擅長文藝,有人擅長運動,有人擅長編程,而我們只是恰好擅長在股票市場賺錢而已。當然,這絕非代表投資是容易的,甚至不代表投資總是順利的。以我為例,如果你截取14年的后2個月來看會發現我是個loser。因為那兩個月市場拔地而起暴漲幾十個點,大量股票翻番,而我的凈值卻只有幾個點的漲幅;又比如15年的上半年,動輒翻番的股神頻出,如果你這個區間看我的投資收益,不過也就是大體跟上市場而已。在這兩個區間內,數據在證明我不太適合股市。
 
不過如果把統計期間調整一下,比如從14年11月一直拉到2016年三季度末,市場經過了暴漲暴跌再暴漲再暴跌等N個循環,而我們的凈值不慌不忙跑到了120%左右(同期滬深300漲幅9.6%)。又比如把統計時間取到15年5月中接近市場頂部開始,到2016年3季度末,滬深300同期是-28%,而我們的凈值是同期+60%左右。如果再拉長點時間看,過去的7-8年,每年也沒創造什么神話,但一步步穩健前行積累下來,已經是人生級別的差異了。
 
五、10年投資,終極經驗
 
為什么成熟的投資人並不太在乎階段性的收益狀況呢?因為通過一系列思維和行為上的進階,我們終於讓時間成為了我們最可靠的盟友。每個階段的收益都有其偶然性,但所有的階段連續到一起一定是必然性在其作用。
 
雖然10年以投資的尺度來講算不得很長,但已經足夠濃縮出一個終極經驗:一切投資原理本質上,都是對復利的解釋和應用,你忠誠於復利,收益就會忠誠於你。
 
投資對於生活而言,並非都是冷冰冰的數字,投資的歷程也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如果一個人總是有沉重的財務壓力固然不幸,但一輩子從來沒缺過錢,我覺得其實也沒啥意思。能有一個奮斗的過程並且獲得成功,可能是最幸運的。但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投資的成功確實並不輕松。
 
芒格說:40歲才能真正做價值投資。大體還是有道理的,因為越來越感覺到投資要想做到“可持續的成功(我想這大概是價值投資的根本目標)”,真的是需要一種篤定的狀態。
 
而要達到這種篤定需要兩個方面的條件:首先是一定的資產規模基礎,老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可以從物質基礎上祛除掉“一夜暴富”的雜念,除了富二代,要達到這個基礎怕是需要工作之后很多年了;另一方面則是思想格局的穩定,而這恰恰是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理論研習,結合實踐中的各種掙扎、試錯、總結之后才能具備,並非輕飄飄念幾句大師語錄就能解決。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也並非很年輕就能達到。
 
六:實現財務自由的最好的模型
 
投資其實是一個人為人處世和思想思維的一個分支,所以具體的研究和報表等等當然是要看的,但光是扎在報告和數據里,可能並不十分有利,而且肯定不是很有趣。我個人覺得,多留些時間,靜下心來看看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盡量不帶偏見的審視我們生活的變遷和時代的脈動,往往能獲得一些更深層次的感悟,並對具體的投資行為提供無形卻厚重的信念支撐。
 
如果從具體的方法上說,投資人實現財務目標的路途與公司創造價值差不多,主要取決於對R、N、G三個要素的調動。R就是收益率,N就是持續期,G就是資本規模。
 
我曾經說過,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最好的模型是:初期極高的R,而后期極長的N。這其實就是我在幾年前的《人生財務規划的幾個階段》中說的,早期本金小,而且年輕輸得起的階段,可以在正確的方向上下重注豪賭,追求的是一擊必殺的高彈性。
 
但到了資金規模化操作階段,大幅折損的代價極高,而即便小勝的絕對值已經不小,保持穩健的高勝率為第一要務。這是對於普通投資人來說,對於資產管理人來說則還有一個要素就是G,這類似公司的增發擴張資本規模,但是比一般的生意對規模更加敏感。特別是資本杠桿足夠高以后,對於R和N的要求甚至都直線下降,這也是為何那么多從業者千方百計要去做大規模的原因。
 
從一般規律來看,投資人的進階往往循着這樣的次序:
 
第一,入門,其實就是找到正確的方向,否則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一輩子也是枉然。入了投資的門,至少后面的階段開始有希望了。
第二,成長,這個階段需要突出的尋找好機會的能力,側重追求集中把握機會的高彈性,高R為王。但這個時候還遠談不上成熟,破綻也多,是崛起最快,但也是最脆弱的時期,大約是淘汰率最高的階段,大多數人止步於此。
第三,成功,到這個階段能力強不如破綻少,以高風險為代價的高收益已經得不償失,不敗的長N才是王道。只要不作死,成功只是時間和程度問題。第四,偉大,這個不是能刻意追求的級別了,能力、品格、境界、時勢缺一不可。
對於職業投資來講,最初的幾年很關鍵,能在熊市開始職業投資是一種幸運。
 
我壓力最大的時候就是11和12年,這時距離06-07年獲得第一桶金已經過去了4年,但市場卻處於持續的下跌和低迷中。更重要的是由於離開職場已經較長時間,退路其實也不多了,隨着家庭開支的逐漸增長,壓力可想而知。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成功是唾手可得的,那還有什么含金量呢?我現在很感謝那2年的歷練,更感謝自己頂住壓力堅持做了正確的事。
 
當市場最困難的環境也無法打敗最脆弱時期的你時,可能就是堅定走向職業投資之路最好的契機。但我看到的卻大多相反:在牛市自己最得意的時候,決定去做職業投資,我覺得那大概率會害人害己。
 
除此以外,特別要恰當處理好欲望,健康的欲望是進步的動力,失控的欲望則是個生活的黑洞。其實投資做到某個階段,你已經能算出來這輩子將不會再為錢煩惱了,但這與你不再煩惱是兩碼事,而且錢解決不了的麻煩才是真麻煩。
 
七、職業投資的思考
 
經常看到有人問:職業投資會不會很無聊很寂寞與社會脫節啊?
 
我很想講一個故事:
 
一個罪犯被判30年監禁,等到他刑滿出獄的時候卻猶豫不決,因為他不知道一旦獲得自由身以后該怎么生活?牢獄已經讓他習慣,自由卻反而令他恐懼了。
我們有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身在江湖夢想田園牧歌,而一旦真的迎來這樣的人生契機時,卻不知所措了。
 
投資很多時候與人生類似,都需要一直面對不確定性。踏出的下一步是對還是錯?是更好還是更糟?有時候你不親自試過是不會知道的。說到底,我們自己的人生是很難從別人那里獲得答案的。但財務自由的好處是,你有后悔的權利和能力,試過了,不喜歡,大不了再試試另一種活法而已。當人生第一次脫去了外界給你的各種枷鎖時,為什么要急着給自己套上另一個封印呢。所以真正的自由其實很難,財務自由只是物質基礎,它能讓你物質上不委屈,但未必能讓你活的更好。會生活的人,窮着也能自找快活;不會生活的人,富了依然自尋煩惱。
 
對我自己來說,這種生活正是我向往的,其中最美好的就是帶着女兒一次次說走就走的旅程。城市、海島、大漠、草原、雪山、密林、苗寨、古寺、高原、古鎮、幽潭…我們的旅程還在繼續,旅途中的一些珍貴記憶可能會一直陪伴我直到生命的盡頭。更重要的是,這種與孩子旅行的時間窗口是不可逆的,5歲之前那種與天使同行的美妙感覺和10歲之前的天真親密,錯過了這個周期就算以后再有錢也補不回來了。
 
這一切珍貴美好的人生體驗,該如何去物化或者量化呢? 所以我說對自由生活的一切擔心都有道理,但最該擔心的,是是否還有嘗試一種新生活的勇氣?是否還有享受自由的能力?
 
八、投資的意義
 
有次一個朋友隨口問了句:“你覺得現在開出什么樣的條件才會讓你重新去上班”?我后來仔細想了想,結論是真的要非常非常高的條件,我想這個世界上應該沒人會給我開出這樣的價碼了。
 
其實職業投資人這個稱謂不是很適合我,因為這可能讓人感覺我的生活完全是圍繞着投資在轉。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投資僅僅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投資從來不是我的信仰和命根子,它不過是我獲取財富的一種手段而已。投資的目的永遠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生活全都服務於投資。
 
當然,這需要一定的過程。
 
在最初幾年,確實與投資相關的事情占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因為要大量的閱讀學習和思考,要投入足夠的精力去實踐和總結,構建壁壘的過程確實是艱辛的。但這一過程由於不斷感受到自己在快速進步,大量的問題在不斷被解決,實踐不斷指引你向着光明飛奔,你會感覺歡暢淋漓。
 
但把時間放長,投資不可能永遠保持在那種興奮狀態。更多時候就是平淡如水,我很少緊張兮兮值守在屏幕前,也從沒用過高大上的多屏,更沒去各個研討會趕場。一個筆記本,甚至旅途中的一個手機,足矣。
 
即可以說投資並不需要爭分奪秒,亦可說走到哪里投資都未停止。這可能真的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確實是我自己最舒服的節奏。
 
說到底,投資很重要,因為人生中80%以上的問題都是可以用錢解決的,我管這部分叫生活。但還有20%的東西則是與錢無關的。把投資做好可以擁有不錯的生活,但對人生更貪婪的人也許並不滿足。找到並擁有剩下的那20%,才叫完整的生命。
 
願我們都能做好人類共通需求的那80%,並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那20%。
 
感恩,共勉。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