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策略制定


背景:

最近有個項目,開發工時在1000+h,測試這邊預估的工作量在400h左右,但按照項目截點算,預留給測試的時間只有200h左右。(這里先不考慮開發可能提前交付,以及項目截點延期)

縱觀,整個項目的研發過程,我們總會遇到測試資源和時間很有局限的情況:

一是:在項目截點固定的前提下,可能受到產品、開發部分工作進度的壓縮;

二是:測試工作本身需要終止點,可能是上線時間到了,也可能是發現的問題都解決了。

測試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有效的時間內發現較多的缺陷,從而使軟件達到一個相對可靠的質量(不敢說絕對可靠,畢竟發現的問題越多隱藏的問題也就越多)。

這就要求我們測試要有策略性的測試,那么什么是測試策略呢?

何為測試策略

從上述背景看,測試策略的誕生就是要平衡效率與質量,為了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程度發現產品的質量問題,而使用的最合理的工作方式、方法或者過程。

那么測試策略都包含哪些內容呢,接下來我們就說下測試策略模板中包含的內容。

一、概述

描述制定測試策略的目的及期望

1.1項目背景

描述項目背景及相關信息

1.2測試內容及范圍

1.2.1測試內容

描述具體要測試的功能模塊,接口等信息。

1.2.2測試范圍

描述要測試項目或需求范圍,是否涉及多項目聯調等。

二、測試輸入

2.1測試目標或質量要求

功能實現正確,數據一致,用戶體驗較好等。配合一些可量化的指標,如:千行代碼漏洞率、一級BUG數量、模塊漏洞率、缺陷修復率、用例執行率等。

2.2標准與規范

產品設計規范、開發規范、框架規范,測試規范等

2.3測試風險

可參考51test上的一篇文章淺談實施軟件測試風險分析,分析的還是比較到位的。

 

2.4業務特點、要求

產品獨有的業務或技術特點及特定要求等

2.5可用的測試技術

用到的測試工具、測試方法等

2.6可用的測試資源

人力、時間、文檔、測試環境等描述

2.7產品特點

產品運用的技術或者框架特點,業務特點(CS/BS/APP,依賴的開發語言,依賴的不熟環境等)

2.8進度要求

各測試階段時間點或項目要求時間點

三、測試輸出

3.1測試預期達到的效果

3.1.1完成時間

測試完成時間,提交反饋及相應輸出結果。

3.1.2測試覆蓋率

可以按業務場景覆蓋率或者用例執行率

3.2測試項優先級

根據測試內容排優先級,考慮因素時間、人力、成本、質量等因素,需要與產品、項目、開發四方確認,並達成一致。

3.3測試方式、方法

方式包含:

手工方式、自動化方式;探索式測試或基於腳本的傳統測試;自動團隊測試還是眾測、外包等。

方法包含:

基於需求的、基於數據流、基於控制流、組合測試、形式化等方法、技術、工具等。

3.4測試過程

3.4.1入口

何時介入、從什么地方開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等

3.4.2出口

相關報告的產出、覆蓋率的達標、項目要求時間點的界限、一級問題是否都已修復等。

四、測試策略

預防式:在問題還沒有發生前,預防問題發生的策略。

應對式:在出現問題出現以后,如何應對的策略。

五、測試類型

使用到的測試類型: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Alpha、Beta、用戶驗收、運營驗收、功能驗收),回歸測試,黑盒測試:功能測試、邏輯功能測試、界面測試、易用性測試、兼容性測試,白盒測試,灰盒測試,接口測試,性能測試:對時間的要求、對資源的使用等。

 

透過上述內容,不難看出,最終策略的重點在於:就當前現狀進行梳理分析,並與相關人員溝通互動,從而在效率、進度、質量、投入上達成一致,並按要求輸出。

測試工作本身就需要謀定而后動,面對有效的資源,制定相應的策略,將核心精力放在價值更高,優先級更高,使用場景最多的事情上,最大限度的保障產品的質量。

在提升效率與質量上一直奔走,是作為測試工作者的不變使命。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