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的文件目錄及文件結構
一、文件和文件夾
在Linux系統下,一切皆是文件。就連Linux本身也是基於文件表示的操作系統。
1、文件:文件在Linux系統之下,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一般性文件,也就是可以用編輯器(vi ,vim)打開編輯,可以讀取和寫入;二是可執行文件,也就是可以運行,像腳本文件之類,在window中一般為exe,msi,bat等后綴。
2、文件夾:用於儲存文件,子文件夾的夾子,稱之為文件夾。
日常對文件的操作一般而言有:創建文件,刪除文件,移動文件,修改文件,打開文件,復制文件,重命名文件等。
二、Linux系統的文件目錄結構——文件樹
最基本的,在對Linux進行操作的時候,腦海中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文件路徑結構,也就是要知道什么文件(文件夾)在什么文件夾之下。也要對每個文件夾下的存放的內容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例如:最簡單的,在Liunx下創建的普通用戶,它的創建目錄都存放在 /home 下面。
目錄的路徑結構:
1、root:在root用戶下的家目錄就是根目錄。#cd /root 進去之后就是root的家目錄,你也會看到 ~ 的符號。普通用戶的家目錄是home文件下建立的以用戶名為文件名的文件夾。
2、Home:表示“家”,表示除了root用戶以外其他用戶的家目錄,類似於windows下的User/用戶目錄。
3、Bin:全稱binary,含義是二進制。該目錄中存儲的都是一些二進制文件,文件都是可以被運行的。
4、Sbin:全稱super binary,該目錄也是存儲一些可以被執行的二進制文件,但是必須得有super權限的用戶才能執行。
5、Etc:該目錄主要存儲一些配置文件。
6、Dev:device,該目錄中主要存放的是外接設備,例如盤、其他的光盤等。在其中的外接設備是不能直接被使用的,需要掛載(類似windows下的分配盤符)。
7、Tmp:表示“臨時”的,當系統運行時候產生的臨時文件會在這個目錄存着。
8、Usr:存放的是用戶自己安裝的軟件。類似於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
9、Var:存放的程序/系統的日志文件的目錄。
10、Mnt:當外接設備需要掛載的時候,臨時掛載用的設備掛載點;(如磁盤分區,網絡共享)
11、Proc:process,表示進程,該目錄中存儲的是Linux運行時候的進程, 此目錄下不能建立和刪除文件;(某些文件可以修改)。
了解:
12、Boot:系統在啟動時需要加載的文件存儲目錄;
13、Lib:library,函數庫目錄,專門存儲計算機系統在啟動時以及其他軟件在運行時需要加載的函數庫文件;
14、Lost+found:Linux也很難避免不出現斷電、宕機等等情況,如果斷電有些文件可能還並沒有完全保存好,那么此時對應文件就會存儲在該目錄中,下次啟動時候可以再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