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里是通過擴展名來群分文件類型的。
在Linux里邊文件的擴展名和文件類型沒有關系。
為了容易區分和兼容用戶使用Windows的習慣,我們也會用擴展名來表示Linux里的文件類型。
=======================================================
在Linux系統中一切皆文件
ls -l結果:
第一個字符表示文件類型
-:都是普通文件 創建:touch cp tar echo cat 刪除:rm
純文本文件:可直接讀取,字母數字等,比如配置文件
二進制文件:可執行文件 比如命令文件 cat ls
數據格式文件:[root@localhost /]# file /var/log/wtmp
/var/log/wtmp: data
d:都是目錄文件 創建:mkdir cp
刪除:rm -r
c:字符文件 一般就是串行端口設備的接口設備,也可創建:mknod
b:塊設備
s: 套接口文件
l: 符號鏈接文件 創建:ln -s 【源文件名】 【新文件名】
p:管道文件 查找管道文件:find / -type p
=================================================
Linux下擴展名的作用
.tar\.tar.gz\.tgz\.zip\.tar.bz表示壓縮文件,創建命令一般為tar,gzip等
.sh表示shell腳本文件,通過shell語言開發的程序。
.pl表示perl語言文件,通過perl語言開發的程序
.py表示python語言文件,通過python語言開發的程序
.html\.htm\.php\.jsp\.do表示網頁語言的文件
.conf表示系統服務的配置文件
.rpm表示rmp安裝包文件
運維開發語言:shell/puthon/perl/php四者之一
=====================================================
索引節點:inode
分區要格式化 創建文件系統,第一部分inode存放文件屬性不包含文件名 第二部分block:存放實體的,視頻文件等
一個文件至少要占一個inode和一個block 格式化數量: inode數量會大於block
ext3/ext4文件系統block大小一般有1k,2k,4k。其中引導分區等為1k,其他普通分區為4k(c6)
查看inode和block的大小及數量 df -i
例子:dumpe2fs /dev/sdb|grep “Inode count”
=================================
有關block的大小:磁盤讀取數據是按照block為單位讀取的
一個block只能存放一個文件的內容,所以block不是越大越好
block的塊太小會影響磁盤讀取熟讀
生產環境:block大小如何處理?
如果是大文件的業務,block盡量大一點
如果是小文件業務,比lock就給小一點
ext3/ext4 最大只能是4k。
==================================
總的小節:
磁盤分區格式化系統文件系統后,會分為inode和block兩個部分內容
inode存放文件的屬性以及指向文件屍體的指針,文件名不在inode里,一般上一級目錄的biock
訪問文件,通過文件---->--->blocks
inode 一般情況默認大小256b,block大小124k,默認是4k,注意,引導分區等特殊分區除外
通過df -i查看inode的數量及使用情況,dumpe2fs /sev/sda3查看inode及block的大小及數量
一個文件至少要占用一個inode及一個block,對一個文件可以占用同一個inode(硬鏈接)
一個block只能被一個文件占用,如果文件小block太大浪費,無法繼續被其他文件使用
block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據業務文件大小進行選擇,一般就是默認4k
可以在格式化的時候改變inode及block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