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通信技術 機械工業 課后習題總結


1.1 數據通信系統一般包括發送端、接收端以及收發兩端之間的信道三部分。

1.3 信道編碼是為了保證通信系統的傳輸可靠性,克服信道中的噪聲和干擾,而專門設計的一類抗干擾的技術和方法。

特點:根據一定的(監督)規律在待發送的信息碼元中加入一些必要的(監督)碼元,在接收端利用這些監督碼元與信息碼元之間的(監督)規律,發現和糾正差錯,以提高信息碼元傳輸的可靠性。

1.4 在單一的媒體上承載多路信號,稱為多路復用。

1.5 調制技術是一種將信源產生的信號轉換為適宜無線傳輸的形式的過程。常見的調制技術有模擬調制和數字調制。

 

2.1 無線通信的特點

1)   無線頻譜是稀缺資源

2)  無限信道隨機多變

3)  無線電波的全向傳輸特性

技術難題:多徑效應造成信號衰落、無線通信系統容量小

 

2.2 無線信道分為恆參信道和隨參信道。

隨參信道的特點:

1)   對信號的衰耗隨時間變化。

2)   傳輸的時延隨時間而變。

3)   多徑傳播。

恆參信道對信號的影響不隨時間變化或基本不變,影響是固定的或變化極為緩慢。

 

2.3 改進無線信道的傳輸特性的方法:抗快衰落的調制解調技術、抗衰落的接收技術和擴普技術、分集接收。擴普技術包括擴普通信技術、跳頻擴普通信技術、直頻擴普通信技術。

 

2.9 使用多個頻率來傳輸信號被稱為擴展頻譜技術。目的:抗干擾和提高安全性。

 

3.1 藍牙的拓撲結構:微微網和分布式網絡。

微微網的建立由兩台設備的連接開始。最多由8台設備構成。分布式網絡由多個獨立、非同步的微微網形成的,靠跳頻順序識別每個微微網。

3.2 藍牙協議體系結構:底層硬件模塊、核心協議層、高端應用層。

物理硬件部分:鏈路管理器(LM)、基帶(BB)和藍牙射頻(RF)構成。

核心協議:Core 和Profiles兩大部分。Core是藍牙的核心,主要定義藍牙的技術細節;Profiles部分定義在藍牙的各種應用中協議棧的組成,並定義相應的實現協議棧。

 

3.3 ZigBee設備:ZigBee協調器、ZigBee路由器、ZigBee終端設備

FFD 全功能設備  RFD 簡化功能設備

3.4 ZigBee網絡拓撲結構:星型結構、網狀結構、簇-樹狀結構。

3.6 MAC子層數據幀由MAC子層幀頭、MAC子層載荷和MAC子層幀尾組成。MAC子層幀頭由2個字節的幀控制域,1字節的幀序列號域和最多20字節的地址域組成。

 

3.7 ZigBee路由發現過程:

1)   路由發現過程的發起

2)   接收到路由請求命令幀

3)   接收到路由回復命令幀

 

3.8 RFID基本工作原理:標簽進入磁場后,接收閱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無源標簽或者被動標簽),或者由標簽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有源標簽或主動標簽)。閱讀器讀取信息並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

 

4.1 無線局域網組成:無線網卡和無線網橋。

4.2 無線局域網接入點是否是必備的基礎設施?(否)

4.3服務集標識符SSID和基本服務集標識符BSSID區別: 所謂SSID最多可以有32個字符,用來標識接入點AP,區分不同的無線網絡;而BSSID是48bit數值,用來對BSS區域內的主機進行標識,每個主機在這個較小的區域里進行通信。

4.4無線局域網的MAC協議特點?為什么不能用CSMA/CD協議而必須使用CMSA/CA協議?

MAC層在物理層的上面包括有兩個子層分別是分步協調功能DCF子層和點協調功能PCF。

第一,在無線局域網的適配器上,接收信號的強度往往會小於發送信號的強度,因此若要實現碰撞檢測,那么在硬件上需要的花費就會過大。

第二、在無線局域網中,並非所有的站點都能夠聽見對方,而“所有站點都能聽見對方”正是實現CSMA/CD協議所必須具備的基礎。

 

4.5 RTS幀和CTS幀的作用。是強制使用還是選擇使用?

源站在發送數據幀之前發送RTS幀,若信道空閑,則目的站響應CTS幀,當源站收到CTS幀后就可發送其數據幀,實際上就是在發送數據幀前先對信道預約一段時間。RTS/CTS是選擇使用的。

4.6 為什么在無線局域網上發送數據幀后要對方必須發回確認幀,而以太網就不需要對方發回確認幀?

答:無線局域網可能出現檢測錯誤的情況:檢測到信道空閑,其實並不空閑,而檢測到信道

忙,其實並不忙,因此需要接收方發回確認幀來確定信道是否空閑。

4.7 無線局域網的MAC協議中的SIFS,PIFS和DIFS的作用是什么? 

答:SIFS,即短幀間間隔。SIFS是最短的幀間間隔,用來分隔開屬於一次對話的各幀;PIFS,即點協調功能幀間間隔(比SIFS長),是為了在開始使用PCF方式時(在PCF方式下使用,沒有爭用)優先獲得接入到媒體中;DIFS,即分布協調功能幀間間隔(最長的IFS),在DCF方式中用來發送數據幀和管理幀。

 

4.8 無線信道的傳播特性:

 

4.9 WLAN的調制方式:補碼鍵控調制(CCK)、分組二進制卷積編碼(PBCC)調制、OFDM調制、脈沖位置調制(PPM)。

 

4.10 FHSS工作原理: FHSS是一種載頻不斷隨機改變的擴頻技術,載頻的變化規律受一串偽隨機碼的控制,發送端和接收端用相同的偽隨機碼控制頻率的變化規律。

4.11 DHSS工作原理:DSSS采用固定載波頻率,將信號用偽隨機碼擴展到一個很寬的頻帶上,在接受端用相同的偽隨機碼對接收的擴頻信號進行解析。 

4.12 WIMAX含義及技術標准。

 

5.1 移動通信系統為什么要引入多址接入技術?通常采用哪些多址方式,這此多址方式是如何區分用戶的?

正確答案:多址技術可以使用眾多的用戶共同使用公共的通信信道

頻分多址(FDMA)方式、時分多址(TDMA)方式和碼分多址(CDMA方式。

FDMA是以不同的頻率信道實現通信的,把整個可分配的頻譜划分成許多個無線信道(發射和接收載頻對),每個信道可以傳輸一路業務或控制信號。在系統的控制下,任何一個用戶都可以接入這些信道中的任何一個。

TDMA是以不同的時隙實現通信的,即在一個較寬頻帶的無線載波上,按時間(或稱為時隙)划分為若干時分信道,每一用戶占用一個時隙,只在這一指定的時隙內收(或發)信號。

CDMA是以不同的代碼序列實現通信的,即信號在傳輸以前要進行特殊的編碼,且每一個用戶的編碼序列是相互正交的,多個用戶信號可同時用同一載波傳送,在接收端進行正交解碼恢復信號。

 

5.2 快衰落損耗又可分為空間選擇性快衰落、頻率選擇性快衰落與時間選擇性快衰落

5.3 移動通信的多址接入方式:FDMA(頻分多址)、TDMA(時分多址)、CDMA(碼分多址)

5.4 語音壓縮編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波形編碼、參量編碼、混合編碼.

5.5 移動通信中為什么要使用MSK/GMSK調制?

MSK調制都是恆包絡調制,不存在相位躍變點,在限帶系統中,能保持恆包絡特性。GMSK是MSK的進一步優化方案,能夠進一步提高頻譜利用效率。

5.6 信道編碼作用:為了保證通信系統的傳輸可靠性,克服信道中的噪聲和干擾,而專門設計的一類抗干擾的技術和方法。糾正差錯,以提高信息碼元傳輸的可靠性。

 

信道編碼:外編碼(分組循環碼)、內編碼(卷積碼)、重排和交織。

5.7 分集技術的基本原理:通過多個信道(時間、頻率或者空間)接收到承載相同信息的多個副本,由於多個信道的傳輸特性不同,信號多個副本的衰落就不會相同。接收機使用多個副本包含的信息能比較正確的恢復出原發送信號。

5.8 OFDM基本原理:將信道分為若干正交子信道,將高速數據信號轉換成並行的低速子數據流,調制到每個子信道上進行傳輸。

5.9 4G關鍵技術                     

1) 接入方式和多址方案

2) 調制與編碼技術

3) 高性能的接收機

4)智能天線技術

5) MIMO技術

6) 軟件無線電技術

7) 基於IP的核心網

8) 多用戶檢測技術

 

5G關鍵技術(6大):

1) 高頻段傳輸

2) 新型多天線傳輸技術

3)  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

4)  D2D技術

5)  密集和超密集組網技術

6)  新型網絡架構

 

5.11 衛星通信系統是由空間分系統、地球站群、跟蹤遙測及指令分系統和監控管理分系統四大部分組成。

 

6.1 通信網是各種通信結點及連接結點的傳輸鏈路互相依存的有機結合體,以實現兩點及多個規定點間的通信體系。通信網是由終端設備、交換設備及傳輸鏈路三大要素組成。

6.2 現代通信網的構成:

1)       業務網

2)       支撐網

l  信令網

l  同步網

l  管理網

 

6.3 支撐網是使業務網正常運行、增強網絡功能、提供全網服務質量以及滿足用戶要求的網絡。

 

6.11 分組交換的特點:

1)    信息傳送的最小單位是分組

2)    面向連接(邏輯連接)和無連接兩種工作方式

3)    統計時分復用(動態分配帶寬)

4)    信息傳送為有差錯控制

5)    信息傳送不具有透明性

6)    基於呼叫延遲制的流量控制

和電路交換比較的優點:提高了線路的利用率。

 

6.12 IP多媒體子系統(IMS)用來解決如何向移動數據用戶提供IP多媒體業務的問題。它負責完成移動終端所有基於IP的業務,包括語音、數據及語音與數據混合的無線實時業務。

 

7.1 自組織網絡定義:一個移動Ad Hoc 網絡可以看作一個獨立的自治系統或者是一個對因特網的多跳無線擴展。

Ad Hoc 網絡特點

1)    無中心節點

2)    自組織

3)    多跳路由

4)    動態變化的網絡拓撲結構

 

7.2 自組織網絡一般有平面結構和分級結構。 --網絡拓撲

 

7.3 自組織網絡協議棧

                                   應用層

                                   傳輸層

                                   網絡層

                                   數據鏈路層

                                   物理層

 

7.4 自適應編碼和調制的原理?

自適應調制與編碼簡稱為AMC,是一種基於物理層的鏈路自適應技術。AMC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發送功率恆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無線鏈路傳輸的調制方式與編碼速率,確保鏈路的傳輸質量。當信道條件較差時,選擇較小的調制方式與編碼速率;當信道條件較好時,選擇較大的調制方式,從而最大化了傳輸速率。

 

7.5 MIMO 多入多出。MIMO技術能在不增加帶寬的情況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統的容量和頻譜利用率。

 

7.9 為什么CSMA不適用於無線通信系統?

CSMA邊傳輸邊進行信道檢測,而無線環境下,天線是單方向的,即要不發送要不接受,無法同時檢測信道中是否存在沖突,從而采用ACK機制。

 

7.10 自組織網絡的MAC層控制協議分為競爭協議、分配協議和和混合協議三類。

 

7.13 自組織網絡單播路由協議分為主動式路由協議和按需路由協議。

主動式路由協議盡力維護網絡中每個節點至所有其他節點的一致最新路由信息,要求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建立和維護一個或多個存儲路由信息的表格,網絡拓撲一旦變化,則向整個網絡傳播路由更新信息。

按需路由協議只有在源節點需要的時候,才創建路由。一旦創建了一條路由,就立即維護該條路由,直到路由異常中斷或不再需要才停止該路由的維護。

 

9.1 異構網絡模型特點:不同的物聯網應用系統通過網關連接到核心網,最后連接到Internet網絡上,最終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9.2 異構網絡資源管理:

1)       接入控制

2)       網絡選擇

  •   基於接收信號強度的網絡選擇算法
  •   基於歷史信息的網絡選擇算法
  •   基於模糊邏輯和神經網絡的網絡選擇算法
  •   基於博弈論的網絡選擇算法
  •   基於優化理論的網絡選擇算法

 基於策略的網絡選擇算法

3)       垂直切換

  • 切換發起
  • 切換判決
  • 切換執行

4)       協同頻譜感知  --協同通信最關鍵的支撐技術

5)       負載均衡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