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dooland.com/index.php?s=/article/id/41653.html
硬件產品的國際化大致采取兩種方式:聯想以並購方式開始國際化道路,華為靠銷售自身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國際化。而文思創新、恆生電子等本土軟件公司,又該如何邁出步伐呢?
4月,深圳繁花似錦。恆生電子海外業務總監井輝又開始忙碌起來了。每天,他都從深圳過海關去香港推廣公司的“港股證券交易系統”。從2008年金融危機在歐美肆虐的時候開始,井輝就常駐深圳,公司要求他盯着香港的資本市場。恆生電子試圖借香港這個跳板來關注國際、國內投資者的動向,並銷售恆生電子自主研發的軟件產品與服務。
但兩年的光陰一晃而過,恆生電子在香港的業務卻沒有多大進展。“我們的產品想出海,真的很難。”井輝嘆了口氣。
此時,恆生電子的同伴——亞信聯創、東南融通等行業軟件也揚帆起航,邁出了出海步伐。而幾年前,金山軟件、用友、金蝶已經開始邁出國際化步伐。時光再倒遠些,十幾年前,東軟、文思創新、軟通動力、中軟國際等軟件外包企業開始向世界“找活干”。
如今,這些企業用他們的汗水和心血,摸到了一點出海的門道。
找代理,建合資公司
3月4日,金山軟件宣布,將金山毒霸泰文版交與泰國知名網游運營商Asiasoft銷售。從2005年開始出海的金山軟件,就是使用這種方式,打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的市場——金山軟件負責軟件及技術部分,而其合作伙伴負責金山軟件的銷售。金山董事長兼CEO求伯君曾盛贊這種出海方式,他表示,與當地優秀運營商合作,能夠進一步提升金山的產品在新市場的滲透率。
除了這種“找代理獲渠道”的方式,建立獨資、合資公司也成為中國軟件出海的重要方式。自成立之日起就立志全球化的易保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於2004年在新加坡成立了獨資公司;2009年9月,亞信與在東南亞市場擁有專業營銷經驗的電信服務公司AGI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亞信出資280萬美元,占70%的股份,擴展其在東南亞的核心業務。
這些建渠道、成立合資公司的企業,往往是那些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的企業。比如,金山軟件有WPS、金山毒霸、金山詞霸;易保網絡有易保壽險/產險核心業務系統、車險理賠系統和壽險代理人網上辦公系統。找代理,可以免去自己建立渠道的麻煩。通過合資公司,中國企業能夠借力當地企業。“那些實力比較強、想打出自己品牌的企業可以采取這種方式。”業內人士分析認為。
跟隨客戶出海
跟隨客戶出海這種方式,更為穩妥,更容易實行。
做電信IT的億陽信通目前在美國、德國、中亞、中東等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據其總裁任志軍介紹,億陽信通的出海有3種方式:“一是借助億陽集團在國際上的辦事處和分支機構,主動到全球各地安家落戶;二是借合作伙伴和客戶的力量“借船出海”,如惠普、IBM、華為等公司在國外拿的單子,其中的項目不一定是他們所擅長的,我可以轉接它們的包;三是和微軟、IBM等共同推出一些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在國內是以我們為主來銷售的,在海外可以借合作伙伴來銷售。這樣,就可以做到變相出海。”
第一種方式對那些缺少集團背景的行業軟件來說或許不太適宜。但借船出海、變相出海這兩種方式卻是軟件企業普遍嘗試的方式。例如,東南融通曾借助為中國建設銀行海外業務提供服務的機會,實現軟件出海。
“這種出海方式能否成功,要看你的客戶是否具有全球競爭力。”計世資訊資深分析師曹開彬認為,中國的電信業在全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這三大運營商的業務復雜程度都遠遠地勝於國外,而業務復雜也對IT系統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這也間接提升了亞信聯創、億陽信通等電信IT企業的技術實力。
“跟隨客戶出海后,先是服務於在當地的中國企業,然后拓展到當地企業,后來應該拓展到在當地的外國企業。這樣才算達到了出海的最終要求。”曹開彬認為,軟件企業應該具備更大的野心和謀略。
並購,從不拒絕
並購一直是企業做大做強的不二法門,軟件企業亦是如此。例如,中軟國際就通過一連串的並購完成國際化布局。2006年6月,中軟國際收購創智科技旗下的創智國際軟件,借此進入日本東京、美國西雅圖和洛杉磯等地;2007年,中軟國際合並了Hinge Global Resource(HGR)這家在歐美擁有3個戰略客戶的公司(其中一個是微軟,其它兩個在金融服務和制葯領域)。
未來,行業軟件也會發生海外並購。某種程度上,這是國內行業軟件市場並購迭起的繼續。目前,通過在國內市場進行並購,不少行業軟件企業成為了細分行業的領頭羊。比如,專注零售IT的富基融通收購了中國網庫、唐誠網絡、廣州融通、茂進科技之后,其市場領先地位更為明顯;2008年6月,專注銀行IT的東南融通收購了普極科技、華育昌同,並於2009年收購了專注保險IT的尚洋信德,開辟了其“大金融IT”的時代。
並購是軟件產業獲得海外市場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曾在接受《計算機世界》采訪時表示,“東軟的海外收購將會是一個常態,並且不分國家和地區,而是按照業務進行,在手機、汽車、家電等產品工程解決方案領域以及醫療設備等領域,都會不斷地有收購發生。”
從行為來看,這些公司並購大多是為了獲得客戶和技術支持,並非是“為了出海而並購”。軟通動力執行副總裁李波曾就明確表示,軟通動力願意收購兩種類型的公司:“一是符合軟通動力發展金融和電信行業的,二是有一定客戶基礎的。”
互聯網提供新機遇
中國共享軟件作者岑紹輝從2000年開始將DSL-Speed等4種產品通過互聯網賣到國外,每種小軟件每年營收10多萬美元。現在,這位憑借網絡傳真出名的個體“軟件出海”者帶領十幾名員工,開發了3個平台,致力於將軟件賣到國外。
目前,國內像岑紹輝這樣的個體軟件開發者大有人在,大量第三方軟件開發商給Facebook、Myspace等SNS平台提供一些休閑娛樂軟件,再從SNS平台獲得分成。例如,熱酷傳媒的“動物樂園”社交游戲就掛在Facebook上。
曹開彬認為,APP Store和Salesforce.com平台給中國的軟件企業帶來了一展身手的機會。無需渠道、無需開拓客戶,借助於互聯網的全球互聯,就可以將軟件產品賣至全球。
“SaaS和雲計算的出現,給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以翻身的機會。”文思創新總裁陳立峰高興地表示,在雲計算時代,通過互聯網可以直接完成交付,並且客戶並不關注究竟是誰提供了IT服務,他們只關注哪種服務和解決方案好。
實際上,互聯網給軟件外包企業帶來的機會遠不止如此。未來,軟件外包企業將不分在岸和離岸交付,只需要通過互聯網交付即可。或許,也不需要在海外開設分公司來打單,只需要在互聯網上尋單即可。這對那些實力並不是很強的軟件外包公司來說充滿機會。
到此,你已經閱讀了本文的2555個字,向“讀萬卷書”又邁進了一步,讀覽天下邀您一起“深度閱讀,漲知識,漲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