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報頭:

blob.png

報頭長度:20-60字節bytes 

白色部分為固定頭部部分(20 bytes),綠色option選項部分為可選部分。  

固定頭部大小計算: 

4bit + 4bit + 8bit + 16bit +16bit + 3bit + 13bit + 8bit +8bit + 16bit + 32bit(源IP) + 32bit(目IP) = 160bit = 20byte  

所以IP頭必須大於等於20byte,最大為60byte意味着Option選項部分取值范圍0-40bits

 1、 VER(版本):用於區分不同IP版本。如IPv4、IPv5、IPv6,用4bit表示,IPV4=0100

 2、  HLEN(頭部長度):因為頭部長度不固定(Option可選部分不固定),所以需要標識該分

組的頭部長度多少,用4bit表示,以4byte為單位,取值范圍:5-15,即20-40byte(其他字段也是類似的計算方式,因為bit位是不夠表示該字段的值) 

3、 Service type(Type of Service服務類型:TOS):用來指定特殊的報文處理方式,又划分為IP precedenc和D/T/R和reserve保留字段,RFC2474的ToS取消了IP precedence字段而使用了DSCP,QoS里有描述,給QoS用來打標簽。TOS字段歷史:

blob.png

4、 Total Length(總長度):整個IP分組的長度,可用總長度減去頭部長度獲得實際報文數據的長度,取值范圍0-65535byte,鏈路只允許1500byte,所以一般都需要MTU分片 

5、 Identification(ID:標識符):Fragment ID,通常與標記字段和分片偏移字段一起用於IP報文的分片。

當原始報文大小超過MTU,那么就必須將原始數據進行分片。每個被分片的報文大小不得超過MTU,而這個字段還將在同一原始文件被分片的報文上打上相同的標記,一邊接收設備可以識別出屬於同一個報文的分片,“類似於進程號”,有時候電信會用他來識別流量是否是同一台主機(因為做了PAT后源ip都是一樣的,雞賊!)

blob.png

6、 Flags(標記):

 第1位沒有被使用

 第2位D是不分片位(DF),Do not fragment,顧名思義,不要分片,當DF位設置為1時,表示路由器不能對報文進行分片處理

 第3位M表示還有后繼分片(MF),More fragment,多分片,當路由器對報分進行分片時,除了最后一個分片的MF位設置為0外,其他所有分片的MF位均設置1,以便接收者直到收到MF位為0的分片為止

blob.png

7、 Fragmentation offset(分片偏移):標識某個分片在分組中的位置. 

數據為何要分片(MTU):任何一個物理網絡都有一個最大的傳輸單元,物理介質傳輸的能力是有限制的,不可能一次可傳無限的數據幀。 

以太網最大的幀長為1518, IP報文1500byte + 幀頭18byte = 1518byte

blob.png

注意:Ethernet以太網跟802.3以太網有所區別,802.3是由IEEE指定的標准,比較復雜用的比較少,網卡一般兩種都支持。

IP數據包的MTU值在各種物理線路環境下對應的MTU取值:(注意:不包含幀頭和尾)

blob.png

8、 Time to live(TTL:生存時間):也就是跳數的大小,即數據包能傳多少跳 

如ping命令里的TTL,根據操作系統的不同TTL默認最大取值也會有所不同, linxu為

TTL=255,win98為TTL=128,win7為TTL=64這都是由應用程序自由決定的。 

注意:TTL並不是一個真正時間值,因為分組的往返所花的時間(包括線路、路由器處理的時間),到底要設置TTL為多少是非常的困難的,所以用跳數來表示,而實際的往返時間計算保存在ICMP所封裝的數據里。如下圖的time=2ms才是真正的往返時間

blob.png

最后的接收者是不需要檢查該包的TTL值是否為0,因為沒再轉發的必要。 

注意:該顯示的TTL值是響應方的TTL值(響應方發送的響應包的TTL值,通過中間減跳后的最終顯示在發送者終端上),而不是你自己的TTL值,所以通過ping看TTL值可以簡單判斷對方是什么操作系統 

9、 Protocol(協議):標識出傳輸層的地址或協議號,也就是說表示數據要進行什么樣的上層服務,應該交給自己上一層的哪個協議(ICMP/IGMP/OSPF都介於網絡層和傳輸層之間,但一般視作網絡層,因為都需要用IP報頭封裝。所以1 代表交給ICMP,6代表交給TCP 

blob.png

10、Header checksum(報頭校驗和):用於校驗檢查IP報頭是差錯。 

    1)只校驗頭部,數據部分由高層協議校驗(TCP頭的校驗字段包含IP頭和數據的校驗,IPSec的NAT-T穿越時有講,鏈路層的幀校驗包含整個幀) 

    2)無需重復校驗數據部分 

    3)縮短了路由器轉發分組時的處理時間,把工作交給終端主機使用高層的協議校驗數據

blob.png

校驗和計算方法: 

首先把檢驗和字段置為0。然后,對首部中每個16 bit(切割成多個16bit組)進行二進制反碼求和(整個首部看成是由一串16 bit的字組成),結果存在檢驗和字段中。當收到一份IP數據報后,同樣對首部中每個16 bit進行二進制反碼的求和。由於接收方在計算過程中包含了發送方存在首部中的檢驗和,因此,如果首部在傳輸過程中沒有發生任何差錯,那么接收方計算的結果應該為全1。如果結果不是全1(即檢驗和錯誤),那么IP就丟棄收到的數據報。但是不生成差錯報文,由上層去發現丟失的數據報並進行重傳。 報頭:1011011101111011 = 16bit 反碼:0100100010000100 求和:1111111111111111 

11、source ip address源IP地址,32bit 

12、Destination ip address目的IP地址,32bit 

13、Option可選字段:Option字段很少使用,用於控制、轉發要求、測試等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