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ise
Promise 對象是一個返回值的代理,這個返回值在promise對象創建時未必已知。它允許你為異步操作的成功返回值或失敗信息指定處理方法。 這使得異步方法可以像同步方法那樣返回值:異步方法會返回一個包含了原返回值的 promise 對象來替代原返回值。
我們來看一下官方定義,Promise實際上就是一個特殊的Javascript對象,反映了”異步操作的最終值”。”Promise”直譯過來有預期的意思,因此,它也代表了某種承諾,即無論你異步操作成功與否,這個對象最終都會返回一個值給你。
先寫一個簡單的demo來直觀感受一下:
1 |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上面的例子,會在Ajax請求成功后調用resolve
回調函數來處理結果,如果請求失敗則調用reject
回調函數來處理錯誤。Promise對象內部包含三種狀態,分別為pending,fulfilled和rejected。這三種狀態可以類比於我們平常在ajax數據請求過程的pending,success,error。一開始請求發出后,狀態是Pending,表示正在等待處理完畢,這個狀態是中間狀態而且是單向不可逆的。成功獲得值后狀態就變為fulfilled,然后將成功獲取到的值存儲起來,后續可以通過調用then
方法傳入的回調函數來進一步處理。而如果失敗了的話,狀態變為rejected,錯誤可以選擇拋出(throw)或者調用reject
方法來處理。
請求的幾個狀態:
- pending( 中間狀態)—> fulfilled , rejected
- fulfilled(最終態)—> 返回value 不可變
- rejected(最終態) —> 返回reason 不可變
如圖所示:
promise
一個promise內部可以返回另一個promise,這樣就可以進行層級調用。
1 |
const getAllUsers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Promise實現原理
目前,有多種Promise的實現方式,我選擇了https://github.com/then/promise的源碼進行閱讀。
1 |
function Promise(fn) { |
通過閱讀promise的源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構建一個promise對象的時候,是利用函數式編程的特性,如惰性求值和部分求值等來進行將異步處理的。而處理多線程並發的機制就是利用setTimeout(fn,0)
這個技巧。
構造Promise
Promise構造函數的初始函數需要有兩個參數,resolve和reject,分別對應fulfilled和rejected兩個狀態的處理。
1 |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Promise的常用方法
1.Promise.all(iterator):
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
對象,其中所有promise的對象成功觸發的時候,該對象才會觸發成功,若有任何一個發成錯誤,就會觸發改對象的失敗方法。成功觸發的返回值是所有promise對象返回值組成的數組。直接看例子吧:
1 |
//設置三個任務 |
2.Promise.race(iterable): 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
對象,其回調函數迭代遍歷每個值,分別處理。同樣都是傳入一組promise對象進行處理,同Promise.all不同的是,只要其中有一個promise的狀態變為fulfilled
或rejected
,就會調用后續的操作。
1 |
//設置三個任務 |
3.Promise.reject(reason): 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
對象,用reason值直接將狀態變為rejected
。
1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上面兩種寫法是等價的。
4.Promise.resolve(value): 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這個promise對象是被resolved的。
與reject類似,下面這兩種寫法也是等價的。
1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5.then 利用這個方法訪問值或者錯誤原因。其回調函數就是用來處理異步處理返回值的。
6.catch 利用這個方法捕獲錯誤,並處理。
Generator & Iterator 迭代器和生成器
雖然Promise解決了回調地獄(callback hell)的問題,但是仍然需要在使用的時候考慮到非同步的情況,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異步處理的代碼寫起來更簡單呢?在介紹解決方案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ES6中有的迭代器和生成器。
迭代器(Iterator),顧名思義,它的作用就是用來迭代遍歷集合對象。
在ES6語法中迭代器是一個有next
方法的對象,可以利用Symbol.iterator
的標志返回一個迭代器。
1 |
const getNum = { |
而生成器(Generator)可以看做一個特殊的迭代器,你可以不用糾結迭代器的定義形式,使用更加友好地方式實現代碼邏輯。
先來看一段簡單的代碼:
1 |
function* getNum() { |
生成器函數的定義需要使用function*
的形式,這也是它和普通函數定義的區別。yield
是一個類似return
的關鍵字,當代碼執行到這里的時候,會暫停當前函數的執行,並保存當前的堆棧信息,返回yield
后面跟着表達式的值,這個值就是上面代碼所看到的value
所對應的值。而done
這個屬性表示是否還有更多的元素。當done
為true
的時候,就表明這個迭代過程結束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next
方法其實傳入參數,這個參數表示上一個yield
語句的返回值,如果你給next
方法傳入了參數,就會將上一次yield
語句的值設置為對應值。
利用generator的異步處理
先來看一下下面這段代碼:
1 |
function getFirstName() { |
我們可以發現,當第一次調用gen.next()
后,程序執行到第一個yield
語句就中斷了,而在getFirstName
里顯式地將上一個yield
語句的返回值改為hello
,觸發了第二yield
語句的執行。以此類推,最終就打印出我們想要的結果了。
spawn函數
我們可以考慮把上面的代碼改寫一下,在這里將Promise和Generator結合起來,將異步操作用Promise
對象封裝好,然后,resolve
出去,而創建一個spawn
函數,這個函數的作用是自動觸發generator
的next
方法。來看一下代碼:
1 |
function getFirstName() { |
到這里,這個解決方案就很接近接下來要介紹的async/await的實現方式了。
Async/Await
這兩個關鍵字其實是一起使用的,async
函數其實就相當於funciton *
的作用,而await
就相當與yield
的作用。而在async/await
機制中,自動包含了我們上述封裝出來的spawn
自動執行函數。
利用這兩個新的關鍵字,可以讓代碼更加簡潔和明了:
1 |
function getFirstName() { |
執行結果為,先等待2秒打印hello,再等待1秒打印world,最后打印’helloworld’,與預期的執行順序是一致的。
上面的代碼你需要注意的是,你必須顯式聲明await
,否則你會得到一個promise
對象而不是你想要獲得的值。
比起Generator
函數,async/await
的語義更好,代碼寫起來更加自然。將異步處理的邏輯放在語法層面去處理,寫的代碼也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考方式。
錯誤處理
對於async/await這種方法來說,錯誤處理也比較符合我們平常編寫同步代碼時候處理的邏輯,直接使用try..catch就可以了。
1 |
function getUse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