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片機簡答題匯總
1、 計算機經歷了幾個時代?
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智能計算機。
2、 馮諾依曼設計思想?
- 計算機包括運算器、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
- 內部采用二進制表示指令和代碼。
- 將編號的程序送入內存儲器中,然后啟動計算機工作,能夠順序逐條取出指令和執行指令。
3、 MCS-51的內部結構?
8位CPU、8位並行I/O口、128個字節的內部RAM、21個SFR、4KB的內部ROM、一個全雙工串行I/O口、2個16位定時器/計數器、5個中斷源,2個中斷優先級、
4、 ROM和RAM
ROM:片內4KB,地址范圍0000H – 0FFFH
片外擴展64KB 地址范圍0000H - FFFFH
片內外統一編址方式 復位后PC為0
RAM: 片內256字節 地址范圍 00H – FFH
低128字節為一般RAM區 00H-7FH
00H – 1FH 4組通用寄存器區,一組8個工作寄存器
20H - 2FH 位尋址區,也可字節尋址
30H – 7FH 堆棧區和數據緩沖區
高128字節為SFR 地址范圍為80H- FFH
實現各種控制功能
5、 堆棧?堆棧指針?
一種按照“先進后出”為原則的線性表數據結構。
存放堆棧的棧頂地址的寄存器(8位),系統復位后SP為07H。
6、單片機正常工作的條件?
a.電源正常
b.時鍾正常
c.復位正常
7、C51外擴的ROM和RAM可以有相同的地址空間,但不會發生數據沖突,為什么?
訪問外擴的ROM和RAM的指令不同,所發出的控制信號也不同。讀外部RAM時,RD/信號有效,寫外部RAM時,WR/有效,讀外部ROM時,PSEN/有效。在程序執行的過程中只能有一個信號有效,因此即使有相同的地址也不會發揮數據沖突。
8、C51外部引腳EA/的作用?
EA/是內外部RAM的選通信號
EA/ = 0 時,只選擇外部ROM
EA/ = 1 時,PC < 0FFFH時,選擇內部ROM
PC > 0FFFH時,選擇外部ROM
9、位尋址區?
內部RAM的20H – 2FH為位尋址區,位尋址范圍為00H – 7FH
SFR中地址能被8整除的字節地址單元,地址范圍是80H – FFH
10、中斷?中斷響應和中斷返回?
由於內部或外部的某種原因,CPU必須終止當前的程序,轉去執行中斷請求的那個外設或事件的服務程序,等處理完畢后,再返回主程序繼續執行,這一過程叫做中斷。
中斷響應:首先,把斷點處的PC值壓入堆棧中保留下來,這一過程叫做保護斷點,由硬件自動完成。然后,把有關的寄存器內容和標志位狀態推入堆棧中保留下來,這一個過程叫做保護現場,由用戶編程完場。保護斷點和現場后就可以執行中斷服務程序,待事件處理完成后,返回主程序。
中斷返回:首先,把原先保留的有關寄存器內容和標志位狀態全部恢復,這一過程叫做恢復現場,由用戶編程完成。然后,執行RETI指令,RETI指令的功能就是恢復PC的值,這一過程成為恢復斷點。恢復現場和恢復斷點后,CPU繼續執行主程序,中斷響應到此結束。
11、中斷返回和子程序返回的區別?(RETI和RET的區別?)
相同:兩者均能中斷主程序執行本程序,返回返回斷點繼續執行主程序。
不同:RETI除了將壓棧的內容出棧外,還清除中斷優先級寄存器的狀態。
中斷服務程序的入口地址是固定的,子程序的入口地址是用戶在程序中事先安排好的。
中斷服務程序是在滿足中斷申請的條件下,隨時發生的;子程序的調用使用戶事先安排好的。
12、中斷源?
INT0 外部中斷0 低有效 P3.2輸入
INT1 外部中斷1 低有效 P3.3輸入
T0 定時器/計數器0 溢出中斷請求
T1 定時器/計數器1 溢出中斷請求
TXD/RXD 串行口中斷請求 當串行口完成一幀數據的發送或接受時,便請求中斷
13、中斷響應的條件?
a.有中斷源發出中斷請求
b.中斷總允許EA = 1, 即CPU開中斷
c.中斷源的中斷請求的允許為位1,即沒有中斷屏蔽
d.無同級和更高級中斷正在被服務
e.當前指令周期已經結束
14、為什么要在矢量地址開始的地方放上一條跳轉指令?
兩個相鄰的中斷入口地址相距只有八個單元,一般的中斷服務程序都容納不了,因此要加上一條跳轉指令。
15、定時器/計數器?
方式0 :13位定時/計數器
1 :16位定時/計數器
2 :8位自動重裝定時/計數器
3 :T1無方式3,TO拆成兩個8位定時/計數器TH0、TL0
16、50C51串口通信的四種工作方式?
方式0 :同步移位寄存去輸入/輸出方式,常用於I/O口的擴展。波特率位震盪頻率的1/12,並不受PCON中SMOD位的影響。
方式1 :用於串口發送/接受數據,為通用異步串行口,數據幀格式為10位,即1個起始位,8個數據位,1個停止位,TXD、RXD用於發送數據和接受數據。波特率受定時器T1的溢出率和SMOD位的影響。
方式2:用於串口發送/接受數據,為通用異步串行口,數據幀格式為11位,即1個起始位,8個數據位,和一個可編程的第9位數據位,1個停止位,TXD、RXD用於發送數據和接受數據。波特率受PCON中SMOD的影響,SMOD = 0時,波特率為振盪頻率的1/64,SMOD = 1時,波特率為震盪頻率的 1/32。
方式3 :用於串口發送/接受數據,為通用異步串行口,數據幀格式為11位,數據幀格式同方式2,波特率同方式1。
17、擴展I/O接口的功能?
a.實現不同外設的速度匹配
b.輸出數據鎖存
c.輸入數據三態緩沖
d.電平轉換
18、I/O數據的傳送方式?
同步傳送:外設速度與單片機速度相比擬時。
查詢傳送:外設已經轉備好的條件下,單片機查詢外部設備,如果准備好了,就可以傳送數據。有條件的、異步的。
中斷查詢:在外設准備好后,單片機發出數據傳送請求,中斷主程序進入與外設數據傳送的中斷服務程序,進行數據傳送。
19、串行數據傳輸的特點?
按順序進行,傳送速度慢
傳輸線少,成本低
傳輸距離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