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pring原理
Spring目的:就是讓對象與對象(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沒有通過代碼來關聯,都是通過配置類說明管理的(Spring根據這些配置 內部通過反射去動態的組裝對象)
要記住:Spring是一個容器,凡是在容器里的對象才會有Spring所提供的這些服務和功能。
Spring里用的最經典的一個設計模式就是:模板方法模式。(這里我都不介紹了,是一個很常用的設計模式), Spring里的配置是很多的,很難都記住,但是Spring里的精華也無非就是以上的兩點,把以上兩點跟理解了 也就基本上掌握了Spring.
Spring AOP與IOC
一、 IoC(Inversion of control): 控制反轉
1、IoC:IOC是Inversion of Control的縮寫,多數書籍翻譯成“控制反轉”,還有些書籍翻譯成為“控制反向”或者“控制倒置”。
概念:控制權由對象本身轉向容器;由容器根據配置文件去創建實例並創建各個實例之間的依賴關系
核心:bean工廠;在Spring中,bean工廠創建的各個實例稱作bean
簡單理解:它是動態注入,讓一個對象的創建不用new了,可以自動的生產,這其實就是利用java里的反射,反射其實就是在運行時動態的去創建、調用對象,Spring就是在運行時,跟xml Spring的配置文件來動態的創建對象,和調用對象里的方法的 。
2.使用demo更加通俗的認識IOC:
a. 面向對象方法設計的軟件系統中,它的底層實現都是由N個對象組成的,所有的對象通過彼此的合作,最終實現系統的業務邏輯。
這樣的一個齒輪組,它擁有多個獨立的齒輪,這些齒輪相互嚙合在一起,協同工作,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的齒輪組中,如果有一個齒輪出了問題,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齒輪組的正常運轉。
齒輪組中齒輪之間的嚙合關系,與軟件系統中對象之間的耦合關系非常相似。對象之間的耦合關系是無法避免的,也是必要的,這是協同工作的基礎。現在,伴隨着工業級應用的規模越來越龐大,對象之間的依賴關系也越來越復雜,經常會出現對象之間的多重依賴性關系,因此,架構師和設計師對於系統的分析和設計,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對象之間耦合度過高的系統,必然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情形。
耦合關系不僅會出現在對象與對象之間,也會出現在軟件系統的各模塊之間,以及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之間。如何降低系統之間、模塊之間和對象之間的耦合度,是軟件工程永遠追求的目標之一。為了解決對象之間的耦合度過高的問題,所以出現了IOC.
b. 對於面向對象設計及編程的基本思想,簡單來說就是把復雜系統分解成相互合作的對象,這些對象類通過封裝以后,內部實現對外部是透明的,從而降低了解決問題的復雜度,而且可以靈活地被重用和擴展。IOC理論提出的觀點大體是這樣的:借助於“第三方”實現具有依賴關系的對象之間的解耦,如下圖:
ioc的解耦
由於引進了中間位置的“第三方”,也就是IOC容器,使得A、B、C、D這4個對象沒有了耦合關系,齒輪之間的傳動全部依靠“第三方”了,全部對象的控制權全部上繳給“第三方”IOC容器。A、B、C、D這4個對象之間已經沒有了耦合關系,彼此毫無聯系,這樣的話,當你在實現A的時候,根本無須再去考慮B、C和D了,對象之間的依賴關系已經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對象A獲得依賴對象B的過程,由主動行為變為了被動行為,控制權顛倒過來了,這就是“控制反轉”這個名稱的由來。
3.
3. IOC的別名:依賴注入(DI)
既然IOC是控制反轉,那么到底是“哪些方面的控制被反轉了呢?”,經過詳細地分析和論證后,他得出了答案:“獲得依賴對象的過程被反轉了”。控制被反轉之后,獲得依賴對象的過程由自身管理變為了由IOC容器主動注入。於是,他給“控制反轉”取了一個更合適的名字叫做“依賴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他的這個答案,實際上給出了實現IOC的方法:注入。所謂依賴注入,就是由IOC容器在運行期間,動態地將某種依賴關系注入到對象之中。
所以,依賴注入(DI)和控制反轉(IOC)是從不同的角度的描述的同一件事情,就是指通過引入IOC容器,利用依賴關系注入的方式,實現對象之間的解耦。
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幫助理解依賴注入的過程。例如:USB接口和USB設備,電腦主機就從外置硬盤上讀取文件,掛接外部設備的權力由我作主,即控制權歸我,至於USB接口掛接的是什么設備,電腦主機是決定不了,它只能被動的接受。這就是常見的一個依賴注入的例子,這個過程中,“我”就相當於ioc容器
二、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 面向方面編程
1、 代理的兩種方式:
靜態代理:
a.針對每個具體類分別編寫代理類;
b. 針對一個接口編寫一個代理類;
動態代理:
針對一個方面編寫一個InvocationHandler,然后借用JDK反射包中的Proxy類為各種接口動態生成相應的代理類
2.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是面向切面編程的技術。AOP基於IoC基礎,是對OOP的有益補充。
圖解:
將相同代碼根據業務需求確定通知類型定義到通知類中。
AOP之所以能得到廣泛認可,主要是因為它將應用系統拆分分了2個部分:核心業務邏輯(Core business concerns)及橫向的通用邏輯,也就是所謂的切面Crosscutting enterprise concerns。例如,所有大中型應用都要涉及到的持久化管理(Persistent)、事務管理(Transaction Management)、權限管理(Privilege Management)、日志管理(Logging)和調試管理(Debugging)等。使用AOP技術,可以讓開發人員只專注核心業務,而通用邏輯則使用AOP技術進行橫向切入,由專人去處理這些通用邏輯,會使得任務簡單明了,提高開發和調試的效率。
3.實現aop的兩種方式:
目標對象(要切入的對象)
首先為了不違反開閉原則和更好的可擴展性,目標對象實際上應該是實現了已定義好的某個接口
a.基於XML配置
切面在applicationContext.xml中的配置:
<aop:config> <aop:pointcut expression="execution(* com.yangxin.core.service.*.*.*(..))" id="p1" /> 切入點 <aop:aspect ref = "transactionDemo"> 切面通知 <aop:before method="startTransaction" pointcut-ref="p1" /> 前置通知 <aop:after-returning method="commitTransaction" pointcut-ref="p1"/> 后置通知 </aop:aspect> </aop:config>
b.基於注解配置
package com.yangxin.core.transaction; @Aspect public class TransactionDemo2 { @Pointcut(value="execution(* com.yangxin.core.service.*.*.*(..))") public void point(){ } @Before(value="point()") public void before(){ System.out.println("transaction begin"); } @AfterReturning(value = "point()") public void after(){ System.out.println("transaction commit"); } @Around("point()") public void around(ProceedingJoinPoint joinPoint) throws Throwable{ System.out.println("transaction begin"); joinPoint.proceed(); System.out.println("transaction commit"); } }
在applicationContext.xml中配置
<!-- 自動掃描包下的類,並將其實例化。多個包之間用,隔開 -->
<bean id = "transactionDemo2" class = "com.yangxin.core.transaction.TransactionDemo2" />
<!-- 配置文件中啟動AspectJ的注解功能 -->
<aop:aspectj-autoproxy />
2、動態代理:
不用寫代理類,虛擬機根據真實對象實現的接口產生一個類,通過類實例化一個動態代理,在實例化動態代理時將真實對象及裝備注入到動態代理中,向客戶端公開的是動態代理,當客戶端調用動態代理方法時,動態代理根據類的反射得到真實對象的Method,調用裝備的invoke方法,將動態代理、 Method、方法參數傳與裝備的invoke方法,invoke方法在喚起method方法前或后做一些處理。
1、產生動態代理的類:
java.lang.refect.Proxy
2、裝備必須實現InvocationHandler接口實現invoke方法
3、反射
什么是類的返射?
通過類說明可以得到類的父類、實現的接口、內部類、構造函數、方法、屬性並可以根據構造器實例化一個對象,喚起一個方法,取屬性值,改屬性值。如何得到一個類說明:
Class cls=類.class;
Class cls=對象.getClass();
Class.forName("類路徑");
如何得到一個方法並喚起它?
Class cls=類.class;
Constructor cons=cls.getConstructor(new Class[]{String.class});
Object obj=cons.newInstance(new Object[]{"aaa"});
Method method=cls.getMethod("方法名",new Class[]{String.class,Integer.class});
method.invoke(obj,new Object[]{"aa",new Integer(1)});
4、spring的三種注入方式是什么?
setter
interface
constructor
5、spring的核心接口及核類配置文件是什么?
FactoryBean:工廠bean主要實現ioc/di
ApplicationContext ac=new FileXml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xml");
Object obj=ac.getBean("id值");
6、Spring框架的7個模塊
Spring 框架是一個分層架構,由 7 個定義良好的模塊組成。Spring 模塊構建在核心容器之上,核心容器定義了創建、配置和管理 bean 的方式,組成 Spring 框架的每個模塊(或組件)都可以單獨存在,或者與其他一個或多個模塊聯合實現。每個模塊的功能如下:
核心容器:核心容器提供 Spring 框架的基本功能。核心容器的主要組件是 BeanFactory,它是工廠模式的實現。BeanFactory 使用控制反轉 (IOC)模式將應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賴性規范與實際的應用程序代碼分開。
Spring 上下文:Spring 上下文是一個配置文件,向 Spring 框架提供上下文信息。Spring 上下文包括企業服務,例如 JNDI、EJB、電子郵件、國際化、校驗和調度功能。
Spring AOP:通過配置管理特性,Spring AOP 模塊直接將面向方面的編程功能集成到了 Spring 框架中。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使 Spring 框架管理的任何對象支持 AOP。Spring AOP 模塊為基於 Spring 的應用程序中的對象提供了事務管理服務。通過使用 Spring AOP,不用依賴 EJB 組件,就可以將聲明性事務管理集成到應用程序中。
Spring DAO:JDBC DAO 抽象層提供了有意義的異常層次結構,可用該結構來管理異常處理和不同數據庫供應商拋出的錯誤消息。異常層次結構簡化了錯誤處理,並且極大地降低了需要編寫的異常代碼數量(例如打開和關閉連接)。Spring DAO 的面向 JDBC 的異常遵從通用的 DAO 異常層次結構。
Spring ORM:Spring 框架插入了若干個 ORM 框架,從而提供了 ORM 的對象關系工具,其中包括 JDO、Hibernate 和 iBatis SQL Map。所有這些都遵從 Spring 的通用事務和 DAO 異常層次結構。
Spring Web 模塊:Web 上下文模塊建立在應用程序上下文模塊之上,為基於 Web 的應用程序提供了上下文。所以,Spring 框架支持與 Jakarta Struts 的集成。Web 模塊還簡化了處理多部分請求以及將請求參數綁定到域對象的工作。
Spring MVC 框架:MVC 框架是一個全功能的構建 Web 應用程序的 MVC 實現。通過策略接口,MVC 框架變成為高度可配置的,MVC 容納了大量視圖技術,其中包括 JSP、Velocity、Tiles、iText 和 POI。
Spring 框架的功能可以用在任何 J2EE 服務器中,大多數功能也適用於不受管理的環境。Spring 的核心要點是:支持不綁定到特定 J2EE 服務的可重用業務和數據訪問對象。毫無疑問,這樣的對象可以在不同 J2EE 環境 (Web 或 EJB)、獨立應用程序、測試環境之間重用。
7.運行原理分析:
(1).當ApplicationContext ac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 .xml");被執行時,Spring容器對象被創建,同時applicationContext .xml中的bean就會被創建到內存中:
(2)運行原理圖:
四.beanFactory和ApplicationContext的區別 |
配置bean的方式:
(1).通過ApplicationContext上下文容器:當在加載xml配置文件時,配置文件中的配置的bean已經被實例化
(2).BeanFactory:在加載配置文件時,配置文件中的bean不被實例化,只有當通過getBean(),獲取bean實例的時候才被創建。
總結:通過BeanFactory配置的bean比通過ApplicationContext配置的節約內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