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https://www.cnblogs.com/puyangsky/p/5319470.html
一、定義
1. 作用:對象消亡時,自動被調用,用來釋放對象占用的空間
2.特點:
(1) 名字與類名相同
(2) 在前面需要加上"~"
(3) 無參數,無返回值
(4) 一個類最多只有一個析構函數
(5) 不顯示定義析構函數會調用缺省析構函數
二、用法
1.普通用法
代碼:
class Test { int id; public: Test(int i) { id = i; } ~Test() { cout<<"ID: "<<id<<" destruction function is invoked!"<<endl; }; }; int main() { Test t0(0); //棧中分配 Test t1[3]{1,1,1}; //棧中分配,數組型對象 Test *t2 = new Test(2); //堆中分配 delete t2; Test *t3 = new Test[3]{3,3,3};//堆中分配 delete []t3; cout<<"------End of Main-------"<<endl; return 0; }
結果:
分析:
在main函數中創建了t0,t1,t2,t3幾個對象,這里先說一下C++創建對象的三種不同方式:
1、Test p1(1); //棧中分配內存
2、Test p2 = Test(2); //棧中分配內存,跟方法1相同,是方法1的完整模式
3、Test *p3 = new Test(3); //堆中分配內存
方法1、2中都是在棧中分配內存,在棧中內存由系統自動的去分配和釋放,而使用new創建的指針對象是在堆中分配內存,當不需要該對象時,需要我們手動的去釋放,否則會造成內存泄漏。
在上述程序中,t0和t1都是棧中的對象,在程序結束時由系統來釋放,因此出現在“----End of Main”之后。
t2,t3是new出來的堆中對象,所以需要手動的delete釋放,因此出現在最前面。
另外有一點發現,就是棧中對象的釋放順序,是后定義的先釋放,經過幾次驗證也如此,我想這恰好應征了棧的后進先出的特征。
用法二:
代碼:
class Test { int id; public: Test(int i) { id = i; } ~Test() { cout<<"ID: "<<id<<" destruction function is invoked!"<<endl; }; }; Test t0(0); //最先創建的對象,最后釋放 void Func() { static Test t1(1); //創建靜態對象,會在整個程序結束時自動釋放 Test t2(2); //在Func結束時自動釋放 cout<<"-----Func-----"<<endl; } int main() { Test t3(3); t3 = 10; //類型轉換構造函數,這里會創建臨時對象,將int型轉成Test類型對象,在賦值結束后,臨時變量銷毀 cout<<"------Begin of Main-------"<<endl; { Test t4(4); //花括號代表作用域,不需要等到main方法結束就釋放了 } Func(); //進入Func函數 cout<<"------End of Main-------"<<endl; return 0; }
結果:
分析過程都在代碼2的注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