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對第一次—原型設計(文獻摘要熱詞統計)


所屬課程 軟件工程1916|W(福州大學)
作業要求 結對第一次—原型設計(文獻摘要熱詞統計)
結對學號 221600327221600329
作業目標 完成原型設計,增強團隊協作能力
PDF附件 PDF鏈接
參考資料 《構建之法》

一、N(Need,需求)

小櫻是一名大三的學生,某日聽聞同宿舍的小狼剛和導師去參加了CVPR會議,內心羡慕不已,便下定決心痛改前非、努力鑽研,希望能在畢業前完成一篇站在時代前沿的優秀論文。但令人苦惱的是,他不知道近幾年頂會的熱門領域和研究方向,根據論文list去一篇一篇查找總結效率又着實太低,希望我們能幫助他設計一個平台解決現階段的需求。希望此平台至少具備以下功能:

  • 用戶可給定論文列表

    • 通過論文列表,爬取論文的題目、摘要、關鍵詞、原文鏈接;
    • 可對論文列表進行增刪改操作(今年、近兩年、近三年);
  • 對爬取的信息進行結構化處理,分析top10個熱門領域或熱門研究方向;

    • 可對論文屬性(oral、spotlight、poster)進行篩選及分析;
    • 形成如關鍵詞圖譜之類直觀的查看方式;
  • 可進行論文檢索,當用戶輸入論文編號、題目、關鍵詞等基本信息,分析返回相關的paper、source code、homepage等信息;

  • 可對多年間、不同頂會的熱詞呈現熱度走勢對比(這里將范疇限定在計算機視覺的三大頂會CVPR、ICCV、ECCV內)。

  • 可進行數據統計,例如每個國家錄用文章的分析、每個學校錄用文章的分析、哪個學校哪方面的研究方向比較強等。

  • 根據我們的分析,小櫻的痛點主要有兩個:

    • (1)難於了解近幾年的熱門方向,想要一個能快速告訴他熱門領域有哪些的軟件

    • (2)想要努力鑽研,需要有人指點迷津,需要有人討論,他需要一個學習的平台

      需求細化的思維導圖如下:

二、A(Approach,做法)

  • 選用平台Android,開發移動端App

    優勢:

    • 直接安裝在手機中,相對Web、H5來說處理性能較優秀,也方便調用系統的API,便於分享。

    • 2018中國互聯網報告中提到,中國98%的網民是用手機上網,android市場份額超80%,移動端受眾更大,而且可以隨時隨地想查就查。

      劣勢:

    • 若要覆蓋到更多的用戶,需要再開發IOS端的應用,開發成本高。

    • 移動端屏幕可能比較小,閱讀體驗沒有web端好,(但后期可以對論文進行閱讀優化,使其便於移動端的閱讀,而不是只展示pdf原文)

  • 針對痛點(1)熱門領域分析

    • 論文錄入:APP提供兩種方式①一種是輸入論文列表的url鏈接,APP將分析鏈接的html數據,對數據進行篩選,提煉出論文題目,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國家(如果沒有國家,可以通過查詢論文發表單位查詢),正文,發表時間,論文屬性,所屬會議等信息,對論文進行詳細的結構化處理,處理完后以表格的形式展現給用戶,用戶可對數據進行調整(增刪改),篩選(選擇今年、近兩年或近三年的論文),用戶確認無誤后,即可錄入系統,作為后面論文分析的數據源之一。②第二種是由使用者自己錄入全部信息,這種是方便不能聯網用戶和已經有了本地的論文數據的用戶導入數據。用戶輸入完之后,處理過程與第一種一樣。

    • 熱門領域:熱門領域是最重要的需求,如何把熱門領域直觀快捷的展示給用戶?和結對隊員討論了良久,又參考了知網的設計,可視化這三個字就貫穿了這個功能的設計,對於top10的熱詞,我們提供了兩種直觀的圖表(餅狀圖,詞雲圖),直觀的展現出每個熱門領域的占比,也羅列出了他們的出現次數。在點擊每個熱詞之后,APP會給出這個熱詞的詳細可視化數據,相關機構,相關學者,相關論文,該詞的熱度走勢等等,應有盡有。

  • 針對痛點(2)想要努力鑽研,學習熱門領域

    • 對於學科前沿的學習,閉門造車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我們設計的App提供了學習圈的功能,在熱門領域建立類似論壇的功能,用戶可以在該區域發帖、提問、回答,提供給大家一個學術交流的平台,也更有助於初學者的學習。

    • 在論文詳情頁我們也在論文下面設置了評論區,可以在評論區表達自己對於該論文的理解和建議,有助於更好的理解論文以及觸類旁通。

    • 考慮到用戶對於知識點會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在屏幕右下角增加了一個全局筆記的功能,anytime、anywhere你都可以添加自己的筆記!

三、B(Benefit,好處)

  • 把握熱門方向

    • 論文大數據中的熱門領域、熱詞走勢等分析讓你一秒即可把握世界頂尖學術的走向。不必再盲目地去瀏覽各種論壇,看那些人雲亦雲的評論,我們的App給你的就是最權威最頂級的分析數據——CVPR、ICCV、ECCV三大頂會的數據分析結果;最全面最直觀的分析數據——熱詞可視化分析,用圖表讓你一目了然,多維度全面把握熱門方向。
  • 滿足鑽研欲望

    • 在討論區,我們細化了討論區的分類,當你想要鑽研某一方面的知識時,可以去該方面的討論區盡情學習;當你對某篇論文有不解時,也可以在論文下進行評論,和其他用戶進行探討。
    • 對於筆記功能,可以登記這個筆記來源於哪篇論文,當你review的時候,一鍵直達,方便快捷。

四、C(Competitors,競爭)

  • 熱詞分析的細化
    • 我們的熱詞分析不僅局限於統計什么方向是近幾年熱門的,而且還會提供這個方向的近幾年的發展趨勢,還可以提供該方向的學者的分析,還能看到哪個機構做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我們的熱詞分析提供全面的熱門方向信息,不僅是論文,還包括學者和機構,幫助你全方面的了解該方向的動態。
  • 全局筆記
    • 全局筆記功能的存在讓你隨時隨地總結出你自己的知識,記錄下你每一次的思緒迸發,讓你在磅礴的知識海洋中提煉出自己的精華。
  • 學習圈、討論區
    • 討論區讓我們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分析和提供軟件,討論區提供了一個學術討論和碰撞的地方,讓原本固化的知識經過討論鮮活起來,更有助於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五、D(Delivery,推廣)

  • 上傳應用到各大應用商店,增加用戶的獲取應用途徑,如果有資金甚至可以向應用商店購買廣告,提高曝光率。

  • 通過同學群,班級群,學校論壇等對該應用需求較大的地方宣傳,讓用戶了解APP的高效,便捷。

  • 可以聯系相關的論文微信公眾號,通過發送推文推廣APP。

六、原型展示

原型工具:墨刀

原型設計鏈接:論文圈(建議在PC端觀看)

(一)登錄、注冊界面:登錄允許使用第三方賬號,如微信、QQ登錄;允許使用游客身份登入,但不允許游客使用發帖、評論等互動功能。

(二)首頁:展示某一年(可選),三大頂會的論文總體情況;上部分輪播圖展示三大頂會的最佳論文,下部分展示每個頂會每種屬性的論文占比;提供全局搜索框(可搜尋筆記、收藏、論文、學習圈等數據)

(三)論文檢索:可根據論文編號、題目、作者、關鍵詞,並可以選擇搜索范圍(oral、spotlight、poster)、搜索模式(精確or模糊);在搜索得到的論文列表中,長按論文標題可以分享該論文給好友(微信、QQ、朋友圈、微博等);

(四)論文詳情頁:滿足需求,給出該論文的paper、source code、homepage等信息;可以保存到我的收藏;可以下載論文原文(版權保護除外);可以分享給好友;可以對該篇論文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可以直接在該頁面點擊筆記按鈕,記錄自己的收獲感悟,App將自動識別筆記來源於該論文

(五)論文統計:功能簡介見思維導圖;

篇幅原因,論文統計部分功能原型設計如下

1、熱詞詞雲、熱詞相關機構、熱詞相關論文

2、熱詞熱度走勢

3、熱門院校

(六)最近閱讀:提供論文閱讀記錄查詢,以及在每篇論文上顯示自己記錄的筆記和問答次數;

(七)我的筆記:筆記列表頁包含一個搜索框,可以實現快速檢索筆記,節省了查找筆記的時間,點進筆記里就可以查看和修改筆記的內容;每篇筆記有相應的時間和該筆記對應的論文,點擊來源論文即可查看該篇論文的詳情頁;每篇筆記的右邊有一個刪除圖標,點擊即可刪除該篇筆記;

(八)學習圈:該功能類似論壇,管理員可以建立各個領域的主題討論區(管理端暫未設計);用戶可以通過點擊學習圈頁面右下角的“+”提問和發帖,如果覺得單純的文字無法描述清楚,在提問和發帖頁面的左下角可以加入圖片和鏈接幫助描述問題;用戶可以搜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還可以對感興趣的領域添加關注;APP會在本地對用戶加關注的領域統計分析,分析用戶畫像,智能給用戶推薦相關論文;

七、效能分析

1、因為基本需求多而雜甚至有點難懂,這次任務耗時的地方之一在於需求的細化分析。

2、因為初次使用原型設計工具-墨刀,以及我和結對伙伴都認為原型設計較為重要,這次原型設計也花費了不少的時間。

八、PSP表格

PSP2.1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預估耗時(分鍾) 實際耗時(分鍾)
Planning 計划 20 30
• Estimate • 估計這個任務需要多少時間 20 30
Development 開發 890 1120
• Analysis • 需求分析 (包括學習新技術) 30 120
• Design Spec • 生成設計文檔 10 20
• Design Review • 設計復審 30 20
• Coding Standard • 代碼規范 (為目前的開發制定合適的規范) 0 0
• Design • 具體設計 800 960
• Coding • 具體編碼 0 0
• Code Review • 代碼復審 0 0
• Test • 測試(自我測試,修改代碼,提交修改) 0 0
Reporting 報告 70 160
• Test Report • 測試報告 40 120
• Size Measurement • 計算工作量 0 0
• Postmortem & Process Improvement Plan • 事后總結, 並提出過程改進計划 30 40
合計 980 1310

九、結對過程及照片

​ 1、我們是同一個宿舍的舍友,自然地組在了一起。

​ 2、我們的討論過程和手稿


十、遇到的困難

初次使用原型設計,在剛開始的時候,連原型設計是什么意思都不是很懂。通過群里助教和老師們的解釋和推薦,我一邊學習“墨刀”原型設計工具,一遍做這次作業。做到最后感覺真正難的並不是去用原型設計工具拖組件去做界面,難的是在需求的分析。

在作業的最開始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怎么對需求抽絲剝繭,所以一開始我和對友提了諸如可以有新聞閱讀,可以有聊天社交等等等很多的功能,讓我們的app更加有亮點。可是,這些需求真的是小櫻想要的嗎?

之后,我和對友閱讀了構建之法里的第三和第八章,里面對我和對友啟發最大是功能分析的四個象限,如下圖所示,

所以根據利用這個四象限,我們重讀了作業題目,對繁多的需求進行象限划分,砍掉了之前說的聊天社交新聞等輔助功能,由此得到以小櫻為代表的用戶需求,肯定並不是只想要知道那個領域熱門!他的最終目標是想要完成一篇站在時代前沿的優秀論文,那么他肯定需要學習這些論文。如何學習?他需要一個可以提出疑問獲得回答的平台,他需要一個可以記錄自己點滴收獲的平台,所以學習圈和我的筆記功能就被我和對友提上了日程,之后就開始了如上ABCD的過程。

十一、心得體會

  • 221600327,心得體會:

學習到了NABCD的分析原則,這是一個很成熟的商業軟件分析模式,Need考慮到用戶的需求,Approach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提出我們的解決方案,Benefit也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看看到底解決了用戶的什么痛點,Competitors分析了軟件的競爭力所在,Delivery要求考慮后期的推廣;NABCD模式即考慮到了用戶的需求,又考慮到了軟件本身的競爭力以及市場推廣,把這五項進行透徹的分析后很容易看出我們所設計的軟件優勢在哪,劣勢在哪,有助於我們進行完善軟件的設計。《構建之法》第八章中另一個讓我有深深觸動的是殺手功能、外圍功能和必要需求、輔助需求的這幾個概念,殺手功能是本產品在自己擅長領域里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或者是比別人好得多的一個功能,這是吸引用戶的最關鍵點;必要需求是本產品能進入市場角逐的最基本條件,不滿足這個條件的軟件無法在市場上生存;這對於軟件的評價是一個很客觀的標准。

  • 221600329,心得體會:

寫到這里,這次的作業基本就結束了,聽舍友說他們軟工實踐的第一個作業XXX管理系統,我的第一反應覺得這不是以前課程的作業嗎?

好了言歸正傳,前前后后忙了也2、3天了,終於可以交作業了。這次作業雖然不涉及編碼,但感覺好累啊,正如汪璟玢老師早上課上說的,編碼並不是一個軟件公司的占比最大的部分,寫代碼很多東西都可以復用。相比編碼,需求更為重要,也更難。通過這個作業,我學習了NABCD模型,學習了四象限法則,並將其應用在作業中。學會了對需求抽絲剝繭,在最短的時間,去實現最重要的功能。

這次是結對作業,在准備篇里我說過,我缺少團隊協作的經歷,通過這次結對,我對團隊協作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懂得了如何去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對友,能夠更好的和對友進行溝通。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