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系統如何“微服務”開發(二)


在“互聯網+”的風口時期,你可能曾經會為了爭分奪秒而煙筒式地打造各種各樣的所謂的“互聯網應用”去獲取更多市場的“青睞”。但風向偏移后,“互聯網+”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而慢慢演變成為當今企業發展的基石,無論大、中、小企業,如果忽略了或者還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定位的本質性變化,我想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障礙和阻力。所以,無論大型平台、中型系統或小型應用,如果深入到在“企業”這個主體層面上思考,我想你會發現許多架構層面或更深層次的共性。缺少對這些共性的認知,我想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只會重滔覆轍這過去十多年從小型系統到大型平台演變過程的痛苦,這也是我所預想的企業發展阻力之一。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 本質 ”

對於任何一個企業發展而言,信息化已經是必然手段。“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論企業的外在表現還是內在修煉,他們都在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去最大化他們的企業效能。例如企業自建的門戶和業務系統,又或者他們租用的線上OA和線上商店等SaaS服務,這些都是輔助企業發展的信息化技術手段。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對信息化建設本質不加以思考,技術這個輔助企業發展的手段終將演變成主要瓶頸。所以,如果企業想要踏上信息化的浪潮“隨風破浪”,這點本質性思考是絕對不可忽視的。我本身作為一名技術人(程序)員,深深地體會到打破這種釘子思維局限的困難。年輕的時候,我會渴望各種大型系統建設的機遇和挑戰,因為“大”和“小”直接成為了我量化的維度。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意識到做好一個小型系統是多么的不容易,因為自身持續性的反思和努力讓我看到了“大”和“小”淺表層以外更深層次的一些共同性問題。無論我做的是管理平台還是業務系統,這些獨立應用的背后永遠只有一個主體,那就是企業本身。相反,對於企業而言,這些獨立的應用系統只是企業外在的其中一“面”,而隱藏在這些"面的背后卻是一個承載着企業核心價值的“載體”。

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趨勢

 所謂“傳統”肯定是相對“當下”而言,對於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我們可能會用“煙筒式”來形容,一個個煙筒就是企業一個個獨立的應用系統。過去十多年信息化建設經驗告訴我,這些“煙筒”的完全獨立性會帶給企業越來越沉重的阻力,例如資源利用率低,維護成本高,信息不對等,重復性建設,規范不統一,數據不互通等等問題已經日益膨脹。有問題就代表有商機,各種各樣的產品工具層出不同,例如4A、ESB、ETL等一系列針對以上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當然,不管白貓黑貓,能解決企業問題的都是好貓,回到“趨勢”的主題上,我把這十多年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情況概況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到,隨着技術的發展,信息化建設自底向上地對資源逐步整合並高效利用,各種“煙筒式”應用系統的建設周期會越來越短。到目前為止,我們搭建一個系統,除了應用業務代碼層面的開發以外,其它包括硬件、中間件以及標准化的軟件服務層面都不需要獨立從零開始去着手准備了。按照這個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趨勢看,接下來高度整合的便是企業內部的核心業務資源,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承載着企業核心價值的“載體”。因為我目前沒有找到一個很貼切的名稱去形容這個企業核心“載體”,在這里暫且先借助阿里的“中台”二字作為代替描述。如果我把這個“載體”放大,架構大概如下所示:

小型系統的開發模式

 以上的講解更多是一些信息化發展的背景預測和思考,其目的不是讓我們如何為企業做出一個強大的企業“中台”,而是讓我們掌握更多更深層次的信息,帶着這個“全局”的視野去引導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開發的每一個小型系統的定位和本質。如果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真如上所勢,無論是一個從零開始建設的小應用系統,還是一個從零開始崛起的小型企業,都必須帶着這種“中台”模式的核心思想去實踐。我不敢保證這是一種能完全避免被時代淘汰的實踐,但至少是一種經過積累和思考的經驗,可以讓企業避開過去各種無謂的坑,大大提升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我們開發系統的思維同樣要思考和改變,我這里所描述的“中台”並非指應用系統的規模量化詞語,更多還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可以承建在微服務架構思維模式之上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思維模式。我們完全可以帶着這種“中台”的思維模式再結合《小型系統如何“微服務”開發(一)》的方法去實踐:

初期萌芽階段:按概率來說,這是我們大部分程序員目前所處的階段,無論我們開發的是企業門戶還是客戶管理系統亦或是業務運營系統,這都是市場也是企業最基本的需要,如果因為我們所開發的應用系統規模過小而忽視或還是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和建設,那么,無論用多么新潮或牛逼的技術,他永遠只是一個獨立的小型系統,大價值發展的概率不高。

中期適應階段:隨着市場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企業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能把握住機會而跳過初期階段的企業有很多,但阻力會越來越大,其中之一可能就是我所預想的信息化建設阻力。如果信息化建設初期(也就是我們的小型系統建設)能夠做好充分的准備,我想至少技術不會成為障礙,甚至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后期沉淀階段:能達到這個階段的企業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市場的能力,對信息化建設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為這是他們持續發展的基石。當然,有些企業會因為初期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思維而導致當前狀態的痛不欲生,其它普遍的諸如企業文化、組織架構等重要因素我暫且不討論,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重新思考一下自己所做的這些小事情的本質並努力實踐和驗證,至少未來的機會會比別人多。無論你開發的是初創型公司小型系統也好,還是大型企業的新開辟的小型應用也好,如果思維方式沒有改變,不妨嘗試做一個“主導”的人。

 寫在最后

 作為一個程序員,我可以學習很多關於如何構建一個強大系統的技術,但技術價值的最大化還需要更多高層思維的主導。所以,我們有能力構建一個高性能高可用的大型平台,但不代表我們有能力構建一個符合企業發展的小型系統;我們有能力掌握“去中心化”手段,但不代表我們能“中心化”積累企業的核心價值;我們有能力主導當下的市場,但不代表我們有能力適應未來的變化。放下內心無謂的尊嚴,從做好一個小型系統開始。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