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琴溫病學講座(一)


 

前言

趙紹琴:溫病和傷寒在病機上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溫病是溫邪犯肺,傷寒是寒邪客表;在治法上的區別就是傷寒宜發汗解表,溫病不可發汗,只宜辛涼解。

溫病初起,誤用發汗解表,則斑黃狂衄,禍不旋踵,故溫病不可發汗,溫病不可言表。

葉天士說的“在衛可汗之”,指的不是方法而是目的,溫邪上受,可通過清解肺衛,由皮毛汗出而解。

1、邪氣未到氣分之時不可早用清氣法;

2、邪氣尚未完全進入氣分之時,不可純用寒涼清氣之劑

3、只有邪氣完全進入氣分,方可用清氣法治療,但也要避免過用寒涼,防止凝澀其邪,而邪無出路。

所謂,寒則澀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記得要給邪留出路,提倡:透熱轉氣(透熱轉氣法是指溫邪初入營分時,可用芳香透達,輕清透泄之葯促使營份熱邪透出氣分而解,代表方劑:清營湯。方中銀花、連翹、竹葉所起的作用即為透熱轉氣。)
4、臨床上辯治溫熱病、濕熱病過程中常見誤治歸類為四種表現:一、濕阻;二、涼遏;三、寒凝;四、冰伏。

誤治原因:溫熱或濕熱誤服或過服寒涼,或恣食冷飲,以致溫熱或濕熱之邪被寒涼阻遏凝澀。所謂“寒則澀而不流”,氣機阻滯,熱邪深伏於里,高熱不退,清竅蒙蔽,悶亂昏蒙,嘔吐腹痛,舌謇肢厥,諸證生焉。

救治之法:投以芳化,辛開,溫通,透達之品,溫通寒濕,解散寒凝,透邪外出。

 

第一講

 

1、溫病初起必咽紅而腫,口干舌紅,咳嗽,甚則有痰,所謂的上呼吸道感染。絕對不能(一見)發熱、惡寒、頭痛,就先想到桂枝湯。

用西醫化驗,白細胞:必然升高,如果是受的風寒,白細胞低,可以用桂枝湯。

2、第二條,濕熱也是溫病的一部分,濕熱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脈沉重,沉軟,頭沉重,身上疲乏無力,說明以濕為主。“因於濕,首如裹”

達原飲:檳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葯(3克)黃芩(3克)甘草(1.5克)

濕熱的患者,單純用寒葯,如犀角羚羊,燒退了,但是卻難受,大部分先用寒葯會導致寒濕郁住,舌苔白厚。應當 辛涼解。

難怪媽媽經常跟我說,剛剛發燒,或者病初,慎用羚羊角,原來寒凝而伏邪,應當先辛涼清解后再適當用羚羊角。

濕如油,熱如面,濕熱如油下面,混在一起非常難治,補、瀉、涼、滋膩,怎么都不行,吳鞠通:汗之不出則神昏耳聾;下之則洞泄。治濕熱必須得會分離開。趙紹琴用梔子豆豉湯(梔子、炒豆豉)。

 

3、“到氣才可清氣”,不到氣不可以清氣。氣分證是衛分證已經化熱,衛分:脈數、脈洪,口干,口渴;氣分:大汗、大渴、脈洪大

 清熱不許涼

錯誤:規矩錯銀翹散加牛黃清心,一般錯生石膏二兩,再次一點元參、麥冬增液湯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