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統有的有界面,有的沒有只要命令窗口,因此導入外部文件就變得困難,沒有可視化的方便。
這里通過掛載u盤進行文件拷貝。
首先掛載u盤:這里以centos為例
1、進入命令行模式下,輸入命令 sudo -i,獲取root權限。
2、mkdir /usb //創建一個目錄,用於掛載U盤
3、fdisk -l //查看系統中掛載的U盤,若系統有一塊硬盤sdb1 代表你的U盤,/dev/sdb1表明機器已識別U盤。
4、mount /dev/sdb1 /usb //把U盤/dev/sdb1掛載到/mnt/usb目錄下 。
5、cd /usb //進入U盤目錄,即可查看U盤里內容。
6、cp usb/a.txt usr/b.txt //完成文件的拷貝
7、cd user
8、ls -l //進行查看,可以看到已經復制成功
9、umount /mnt/usb 或者 umount /dev/sdb1 //卸載U盤。
到此,linux復制u盤文件結束。
以上詞參考:https://blog.csdn.net/houmou/article/details/50752774
-----------------------------------------------------------------------------------------------------
下面是一些Linux命令:
1、創建文件(夾)
mkdir 文件名
2、刪除文件夾:因為文件夾DOC1中有很多子文件夾,所以要一層層刪除才行。
rm -r -f -v mydir
3、刪除文件:
rm [命令開關..] [文件 | 目錄]
命令開關:
-f 不提示用戶,刪除目錄下的所有文件。
-i 交互模式。使用這個選項,rm命令在刪除任何文件前提示用戶確認。
-r (或) -R 遞歸的刪除參數表中的目錄及其子目錄。 目錄將被清空並且刪除。 當刪除目錄包含的具有寫保護的文件時用戶通常是被提示的。
4、一次刪除多個文件:
rm file1.txt file2.txt
5、移動文件:
mv [-f] [-i] 原名稱 新名稱
6、ls -l 查看當前文件夾內容
ls [-參數]
-a 列出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包括以 . 開頭的隱含文件。
-A 顯示除 “.”和“..”外的所有文件。
-k 以 k 字節的形式表示文件的大小。
-l 列出文件的詳細信息。
-s 在每個文件名后輸出該文件的大小。
-t 以時間排序。
-u 以文件上次被訪問的時間排序。
-S 以文件大小排序。
-R 列出所有子目錄下的文件。
-p -F 在每個文件名后附上一個字符以說明該文件的類型。"*":表示可執行的普通文件;"/":表示目錄;“@”:表示符號鏈接;“|”:表示FIFOs;“=”:表示套接字(sockets)。
-X 以文件的擴展名(最后一個 . 后的字符)排序。
-m 橫向輸出文件名,並以“,”作分格符。
--color=no 不顯示彩色文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