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指令架構
指令集包含了基本數據類型,指令集,寄存器,尋址模式,存儲體系,中斷,異常處理以及外部I/O。
概念
CISC的英文全稱為“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即“復雜指令系統計算機”,從計算機誕生以來,人們一直沿用CISC指令集方式。早期的桌面軟件是按CISC設計的,並一直沿續到現在。目前,桌面計算機流行的x86體系結構即使用CISC,微處理器(CPU)廠商一直在走CISC的發展道路。
RISC的英文全稱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即“精簡指令集計算機”,是一種執行較少類型計算機指令的微處理器。
指令架構代表
CISC架構的代表: x86, C51。
RISC架構的代碼:arm, mips,powerpc, avr, pic。
微架構
微架構是處理器核心的實現方式,是將一種給定的指令集架構在處理器中執行的方法(指令集的物理實現)。
通常認為只有具備獨立的微架構研發能力的企業才算具備了CPU研發能力。
匯編語言
匯編語言屬於指令集的軟件實現方式。一條機器指令對應一條匯編指令,如mips中的000000機器碼指令對應匯編指令的add假加法指令。匯編語言是便於人去理解的,記着一屬條add指令總比000000容易吧。
指令集-微架構-匯編三者關系
X86指的是CPU的指令架構基礎,相當於標准框架。它是基於CISC復雜指令集計算機的。
Intel、AMD的CPU是X86架構的,而IBM公司的CPU是PowerPC架構,ARM公司是ARM架構。
指令集架構不決定處理器的架構。
處理器架構就是微架構,學術界稱為微結構。主要是CPU的流水線部分的設計。
CPU工藝
例如酷睿系列,酷睿架構是基於工業生產和設計的一個框架,包括生產工藝(納米)、核心數量、緩存、FSB等等,這些參數同一系列每一代都不一樣。
cpu性能參數
主頻
外頻
倍頻
CPU-Z查看

Core Speed(核心頻率): 倍頻 x 外頻 = 核心頻率,Intel Core i5-8500,主頻為3.0GHz,睿頻為4.1GHz(41*99.8)。
Multiplier(倍頻): 8~41之間
Bus Speed(cpu-內存的總線/即外頻):100MHz
任務管理器查看
主頻3GHz,內核(邏輯)6個,邏輯處理器是hyper-threading技術虛擬出來的,買電腦時別被騙了(有的會把雙核四線程當成四核賣)。最后是三級緩存。
CPU 型號的含義
首先介紹 4 個數字的含義(以Intel Core i7-3540M),Intel是品牌,Core(酷睿)是cpu架構,i7是系列。
第一位
3540M 中的 "3"代表:代, 3 表示第三代
第二位
3540M 中的 "5"代表:代數相同情況下的性能檔次
第三位(定位很混亂)
3540M 中的 "4"代表:主頻高低,越大主頻越高
第四位
3540M 中的 "0"代表:版本
Intel后綴
產品線
U (Ultra Low voltage/超低電壓版):超低電壓cpu(多為筆記本)
L (Low voltage/低電壓版)
M (Mobile/移動版):標准電壓cpu(多為筆記本)
X (Extreme/至尊極限版):高性能,可拆卸的
Q (Quad/四核心( QX:至尊四核)):至高性能級別
H (Hasewll/Haswell架構):高電壓的,是焊接的,不能拆卸
S (鎖倍頻版)
K (不鎖倍頻版):可超頻
Y: 代表超低電壓的,除了省電,沒別的優點的了,是不能拆卸的
AMD后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