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CSMA/CD 協議的以太網不能進行全雙工通信而只能進行雙向交替通信(半雙工通信)。
·每個站在發送數據之后的一小段時間內,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
·這種發送的不確定性使整個以太網的平均通信量遠小於以太網的最高數據率。
CSMA/CD中第一個比特位碰撞沖突的情況
爭用期
最先發送數據幀的站,在發送數據幀后至多經過時間 2Tp(兩倍的端到端往返時延)就可知道發送的數據幀是否遭受了碰撞。以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延 2Tp稱為爭用期,或碰撞窗口。 經過爭用期這段時間還沒有檢測到碰撞,才能肯定這次發送不會發生碰撞。
爭用期長度
以太網取 51.2 微秒為爭用期的長度。
對於 10 Mb/s 以太網,在爭用期內可發送512 bit,即 64 字節。
以太網在發送數據時,若前 64 字節沒有發生沖突,則后續的數據就不會發生沖突。
最短有效幀長
如果發生沖突,就一定是在發送的前 64 字節之內。
由於一檢測到沖突就立即中止發送,這時已經發送出去的數據一定小於 64 字節。
以太網規定了最短有效幀長為 64 字節,凡長度小於 64 字節的幀都是由於沖突而異常中止的無效幀。
最短幀長深度理解
為了實現CSMA/CD,需要限定幀的長度。在發送幀的最后一位前,發送站點必須檢測沖突,如有任何沖突都要放棄傳輸。這是因為一旦整個幀被被發送了,站點就無法保留幀的副本並無法掌控線路中的沖突檢測。因此,幀的傳輸時間Tfr必須至少是最長傳播時間Tp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