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編碼背景
因為計算機只能處理數字,如果要處理文本,就必須先把文本轉換為數字才能處理。最早的計算機在設計時采用8個比特(bit)作為一個字節(byte),所以,一個字節能表示的最大的整數就是255(二進制11111111=十進制255),如果要表示更大的整數,就必須用更多的字節。比如兩個字節可以表示的最大整數是65535
,4個字節可以表示的最大整數是4294967295
。
由於計算機是美國人發明的,因此,最早只有127個字符被編碼到計算機里,也就是大小寫英文字母、數字和一些符號,這個編碼表被稱為ASCII
編碼,比如大寫字母A
的編碼是65
,小寫字母z
的編碼是122
。
但是要處理中文顯然一個字節是不夠的,至少需要兩個字節,而且還不能和ASCII編碼沖突,所以,中國制定了GB2312
編碼,用來把中文編進去。
你可以想得到的是,全世界有上百種語言,日本把日文編到Shift_JIS
里,韓國把韓文編到Euc-kr
里,各國有各國的標准,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沖突,結果就是,在多語言混合的文本中,顯示出來會有亂碼。
因此,Unicode應運而生。Unicode把所有語言都統一到一套編碼里,這樣就不會再有亂碼問題了。
Unicode標准也在不斷發展,但最常用的是用兩個字節表示一個字符(如果要用到非常偏僻的字符,就需要4個字節)。現代操作系統和大多數編程語言都直接支持Unicode。
現在,捋一捋ASCII編碼和Unicode編碼的區別:ASCII編碼是1個字節,而Unicode編碼通常是2個字節。
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果統一成Unicode編碼,亂碼問題從此消失了。但是,如果你寫的文本基本上全部是英文的話,用Unicode編碼比ASCII編碼需要多一倍的存儲空間,在存儲和傳輸上就十分不划算。
所以,本着節約的精神,又出現了把Unicode編碼轉化為“可變長編碼”的UTF-8
編碼。UTF-8編碼把一個Unicode字符根據不同的數字大小編碼成1-6個字節,常用的英文字母被編碼成1個字節,漢字通常是3個字節,只有很生僻的字符才會被編碼成4-6個字節。如果你要傳輸的文本包含大量英文字符,用UTF-8編碼就能節省空間:
二:python2中的編碼問題
Python2中默認的字符編碼是ASCII碼,當出現中文時,在運行時會提示出錯
所以我們在py文件頭部加:
# coding:utf-8
三:python3編碼問題
Python 3的源碼.py文件 的默認編碼方式為UTF-8,所以在Python3中你可以不用在py腳本中寫coding聲明,並且系統傳遞給python的字符不再受系統默認編碼的影響,統一為unicode編碼。
四:編碼轉換
檢查編碼格式
方法1
import chardet f = open('file','r') fencoding=chardet.detect(f.read()) print fencoding
方法2
from bs4 import UnicodeDammit result = UnicodeDammit(data) print dammit.original_enco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