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生疑問
我們知道,如果在 Controller 的某個方法上加上 @ResponseBody 注解,那么你就能拿到 json 數據。
如果你只是知道這么用,那么你應該知道 ResponseBody 的具體作用:
其將方法的返回值通過適當的轉換器轉換為指定的格式之后,寫入到 response 對象的 body 區,通常用來給客戶端返回 JSON 數據或者是 XML 數據,當方法上面沒有寫 ResponseBody 時,底層會將方法的返回值封裝為 ModelAndView 對象;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此注解之后不會再走試圖處理器,而是直接將數據寫入到輸入流中,他的效果等同於通過 response 對象輸出指定格式的數據。
來看看 ResponseEntity:
首先我們清楚,@RestController = Controller + ResponseBody
但是,這個 ResponseEntity 是個什么鬼?
2、嘗試理解
還記得 http 請求包含什么嗎?
請求頭、請求行、請求體;響應頭、響應體、響應行(狀態碼)
而 @ResponseBody 只是作為一個響應體。
也就是在典型的 spring mvc 應用中,請求點通常返回 html 頁面。
有時我們僅需要實際數據,如使用ajax請求。
這時我們能通過 @ResponseBody 注解標記請求處理方法,審批人能夠處理方法結果值作為http響應體。
說到響應體,就得扯到狀態碼了,畢竟光有響應體不行呀,我們經常遇到的那個 404 就是個狀態碼;
放在注解中就是 @ResponseStatus。
那么這些跟 ResponseEntity 有什么關系?
ResponseEntity 太強大,ResponseBody 、 ResponseStatus 讓使用更加便捷;
看一下 ResponseEntity.class
ResponseEntity 繼承了 HttpEntity,是 HttpEntity 的子類且可以添加 HttpStatus 狀態碼,被用於 RestTemplate(后面文章單獨講解) 和 Controller 層方法。
通過代碼繼續分析:
@GetMapping("list") public ResponseEntity<List<Category>> queryCategoryListByPid(@RequestParam("pid")Long pid){ return ResponseEntity.ok( mCategoryService.queryCategoryListByPid(pid) ); }
ResponseEntity <T> ,泛型T 表示要設置的返回的 響應體,而 ResponseEntity.ok() 表示設置的狀態碼 200,而 ResponseEntity.ok() 其實是一種快捷的寫法,如果不這樣寫的話:
@GetMapping("list") public ResponseEntity<List<Category>> queryCategoryListByPid(@RequestParam("pid")Long pid){ //return ResponseEntity.status(200).body(mCategoryService.queryCategoryListByPid(pid)); //或者 return ResponseEntity.status(HttpStatus.OK).body(mCategoryService.queryCategoryListByPid(pid)); }
3、總結
盡管 ResponseEntity 非常強大,但不應該過度使用。
在一些簡單情況下,還有其他方法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使代碼更整潔。
ResponseBody Response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