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面向對象基礎:設置對象屬性


用類存儲數據

類實際上就是一個數據結構,對於python而言,它是一個類似於字典的結構。當根據類創建了對象之后,這個對象就有了一個數據結構,包含一些賦值了的屬性。在這一點上,它和其它語言的struct的作用是類似的:存儲數據並提供數據檢索功能

例如,下面是史上最簡單的類:

class Person: pass

pass關鍵字表示這個類沒有實際的邏輯體。這里只是定義了一個類,這個類的對象初始化時不會存放任何數據。現在,構造一個對象,讓它和dict一樣存放一些數據:

p = Person()    # 構造對象
p.name = "longshuai"  # 創建對象的屬性name
p.age = 23            # 創建對象的屬性age

現在,Person的實例對象p中就存放了兩個屬性:p.name和p.age。可以直接去檢索存放在p中的數據:

print(p.name)  # 輸出"longshuai"
print(p.age)   # 輸出23

也可以使用dict來存儲這些數據:

>>> d={}
>>> d["name"]="longshuai"
>>> d["age"]=23

>>> print(d["name"])
longshuai
>>> print(d["age"])
23

在數據存儲方面,它們的作用是完全等價的。實際上對象/類在內部就是使用一個名為__dict__的dict類型來存放它所擁有的數據的。

>>> p.__dict__
{'name': 'longshuai', 'age': 23}

__init__()構造對象初始數據

上面的name和age屬性是在構建了對象之后附加上去的,如果想要創建對象時就存放好數據,可以定義類的構造函數__init__()。例如: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然后創建對象的時候,傳遞name參數和age參數即可。

>>> p = Person("longshuai",23)
>>> p.__dict__
{'name': 'longshuai', 'age': 23}

如果想定義這個類公有的數據,可以將公有屬性定義為類的屬性。比如中國人都是黃皮膚:

class Person:
    skin = "yellow"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這樣每次創建Person的對象實例時,每個對象都會有相同的膚色:yellow。但注意,這個skin屬性是類屬性,不是對象屬性,它是存放在類的名稱空間中的。當對象真的需要這個屬性的時候,會臨時去檢索類的名稱空間來獲取。看下面的__dict__字典即可知道:

>>> p = Person("longshuai",23)
>>> p.__dict__
{'name': 'longshuai', 'age': 23}
>>> p.skin
'yellow'

但注意,按照面向對象的封裝原則,在類中定義類變量屬性是不合理的,因為要在外部訪問它需要通過x.y的方式,這意味着打開了封裝好的"黑匣子",暴露了屬性。除非真的有需要,否則可以將類變量的定義放進構造函數__init__()中,這樣每個初始化的對象都會有該屬性。

setter和getter方法

在面向對象的角度上考慮,一般是不建議直接在類的外部通過x.name的方式賦值、取值的。而是定義對應的方法,通過方法來取得對應的值。這兩類方法稱為setter、getter方法:setter用於賦值或設置屬性值,getter用於取得屬性值。

class Person:
    skin = "yellow"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def set(self,job):
        self.job = job
        return self
    def get(self):
        return self.name,self.age,self.job

上面的set方法用於設置一個新屬性job。get用於返回對象的3個屬性。

>>> p = Person("longshuai",23)
>>> p.set("manager")
>>> name, age, job = p.get()
>>> print([name,age,job])
['longshuai', 23, 'manager']

需要注意,setter方法可以有多種類型的返回值,常用的有4種:

  1. 返回設置后的值
  2. 返回設置前的值
  3. 返回對象自身
  4. 返回布爾值,表示是否設置成功

這4種返回值都很常見,特別是第三種用來串聯對象方法的時候非常好用。修改上面的set方法:

class Person:
    skin = "yellow"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def set(self,job):
        self.job = job
        return self
    def get(self):
        return self.name,self.age,self.job

上面的set()返回self對象自身。於是串聯set()和get():

>>> p = Person("longshuai",23)
>>> name,age,job = p.set("manager").get()

無論使用何種返回值方式,都不會真正影響程序的使用。但使用合理的返回值類型,可能會簡化代碼的編寫。另外,決定了返回值的方式后,就不要再去修改,因為很可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上面的getter返回了多個值,但一般來說getter只返回一個對應的屬性。比如getname()返回name屬性,getage()返回age屬性等。這樣需要定義多個getter方法。

def get_name(self):
    return self.name

def get_age(self):
    return self.age

def get_job(self):
    return self.job

合並setter和getter

很多時候可以合並setter和getter方法。合並的方式是判斷方法的參數,如果調用方法的時候給了參數,就表示setter,沒有給定參數,就表示是getter。

例如,對於job屬性:

def set_get_job(self, job=None):
    if job:
        self.job = job
    else:
        return self.job

現在可以以給參數和不給參數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調用set_get_job()方法:

p = Person("longshuai", 23)
p.set_get_job("manager")     # 給了參數,說明是setter
job = p.set_get_job()        # 沒給參數,說明是getter

python的屬性管理

上面解釋了各種setter、getter的方式,還解釋了將它們進行合並。

實際上在python中訪問、設置、刪除對象屬性的時候,大概有以下幾種方式:

  1. 使用內置函數getattr()、setattr()和delattr()
  2. 自己編寫getter()setter()deleter()方法
  3. 重載__getattr__()__setattr__()__delattr__()運算符,這決定了x.y的訪問、賦值方式以及del x.y的方式
  4. 使用__getattribute__()方法
  5. 使用描述符協議
  6. 使用property協議,它是一種特殊的描述符

這些還未介紹到的屬性管理方式,在后面的文章中會逐漸展開解釋。

總結

本文介紹了各種設置對象屬性的方式,屬性其實就是數據,對象/類就是屬性的容器,這一點很重要。我最開始學java的面向對象時,雖然對類和對象有那些教科書式的理解,但始終沒有感受到類/對象其實就是一種用來存儲數據的數據結構。直到學習了Python/Perl,我才意識到這一點,然后理解面向對象就容易的多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