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片和CT斷層圖像是怎么來的?


本文作者系醫科大學青年教師,關注公眾號“計算機視覺life”菜單欄回復“醫學” 進群交流

如何得到CT斷層圖像?

相信小伙伴體檢的時候都拍過胸片,假如哪個不幸的小伙伴胸片有點“小問題”的話呢,還要再拍個CT圖像讓醫生仔細看一下,那么這些圖像有什么區別呢?又是如何得到的呢?今天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胸片和CT圖像長什么樣子呢?

左圖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胸片,右邊就是CT的斷層圖像。左邊只有一張圖片,相當於把人變成透明的,可以看到身體的內部,所以我們叫它透視像。拍這種透視的胸片的過程,我們稱為普通X照相。右邊是一系列圖像,每一張圖像都相當於把身體某一層切開看到的圖像,所以我們稱它為斷層像。這種斷層像,是用CT斷層掃描得到的。


那么這些圖像怎么得到的呢?

自然都是用醫院放射科的機器掃描出來的啦。這些機器都會發出X射線,在穿透人體之后被X射線的探測器捕捉到(與我們的相機捕捉自然光的原理相似)。因為人體不同的器官對X射線的透過率不一樣,所以我們就得到了一副能反映人體結構的圖像啦。

下面這張圖像向我們展示了胸片(透視像)的獲取原理。

神奇的CT斷層掃描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CT掃描的時候,假設醫生想看你身體某一層的斷層圖像,就會用CT圍着你身體的那一層轉上一圈。一般來說,醫生會一次性掃描很多層(一兩百層)來獲取你身體某個部位的一系列斷層圖像。

為什么轉上一圈就知道身體里面長什么樣子了呢?

這主要是CT重建算法的功勞啦。

CT重建算法原理

接下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CT的重建算法。

射入人體的X射線,穿過人體之后會有一部分透射出來,被探測器捕捉到。我們用吸收系數($\mu $ )來表示X射線在人體內的衰減量。

我們將人體需要掃描的那一層划分成很多個內部均勻的小單元(稱為體素,也就是像素加上掃描的那一層的厚度)

假設入射人體的X射線的強度為 \({I_0}\), 時,透過人體的X線強度為 \(I\) ,每個小單元的吸收系數分別為

\[{\mu _1},{\mu _2}, \cdot \cdot \cdot \cdot \cdot \cdot ,{\mu _n} \]

每個小單元的長度為\(l\) 。透射線與入射線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關系:

\[I = {I_0}{e^{ - \left( {{\mu _1} + {\mu _2} + \cdot \cdot \cdot \cdot \cdot \cdot + {\mu _n}} \right)l}} \]

變換一下:

\[{\mu _1} + {\mu _2} + \cdot \cdot \cdot \cdot \cdot \cdot + {\mu _n} = - \frac{1}{l}\ln \frac{I}{{{I_0}}} \]

\({I_{\rm{0}}}\)\(I\)\(l\) 都可以通過CT知道,也就知道 \({\mu _1} + {\mu _2} + \cdot \cdot \cdot \cdot \cdot \cdot + {\mu _n}\) 了。

為了建立CT圖像,必須先求出每個小單元體的吸收系數 $\mu $ 。

數學角度上講,對於n個吸收系數 $\mu $ ,需要至少建立如上式那樣n個或n個以上的獨立方程。因此,CT裝置要從不同方向上進行多次掃描,來獲取足夠的數據建立求解吸收系數的方程。

舉個例子:

我們要得到這個由四個小單元組成的物體的斷層圖像,就要從四個方向掃四次,得到四個由未知的吸收系數建立的方程,就可以求出來四個吸收系數了。

人體的不同組織對X射線的吸收系數不同,不同的吸收系數轉化成不同的灰度值顯示出來,我們就得到了一張斷層圖像啦。

有了CT斷層圖像,醫生就可以看到病人身體內的結構,及時的診斷疾病了。目前,CT是在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醫學成像設備了,在很多疾病的早期診斷上功不可沒。

最后,讓我們膜拜一下兩位因發明CT而共同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神科學家:Hounsfield和Cormack。

Hounsfield和Cormack

Hounsfield是一位英國工程師,Cormack是美國物理學家。順便提一句,因發現X射線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倫琴是德國的物理學家。

學理工科的小伙伴加油吧,我們也可以給醫學領域帶來改變哦。

醫學圖像處理交流群

本文作者系醫科大學青年教師, 對醫學圖像處理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在計算機視覺life公眾號菜單欄回復“醫學” 進群交流哦。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