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請求主體詳解:
對於get請求來說沒有請求主體entity-body。對於post請求而言,不會對發送請求的數據格式進行限制,理論上你可以發任意數據,但是服務器能不能處理就是另一回事了。服務器收到數據后,如何解析數據呢?
它會以請求頭中的Content-Type設置的內容來進行數據解析。確定好Content-Type的格式之后,請求主體的數據格式也就確定下來了。
Content-Type的格式有四種:分別是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這也是默認格式)、application/json、text/xml以及multipart/form-data格式。
接下來就詳細地介紹每一種數據格式對應的fiddler請求模擬的實現情況。
四種Post請求數據格式:
(一)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數據格式
這是post請求最常見也是默認的數據提交格式。它要求數據名稱(name)和數據值(value)之間以等號相連,與另一組name/value值之間用&相連。例如:parameter1=12345&meter2=23456。將請求的內容進行格式化了,其實這個方法同時簡化的客戶端發送,也簡化了服務器端獲取,服務器通過getParameters(String name)即可獲取到傳送來的信息。
用fiddler模擬請求的話,請求頭和請求主體的內容可以這樣構造:
模擬請求之后,從返回結果可以查看到我們的請求數據:
(二)application/json數據格式
application/json格式的請求頭是指用來告訴服務端post過去的消息主體是序列化后的 JSON 字符串。
用fiddler模擬請求的話,請求頭和請求主體的內容可以這樣構造:
模擬請求之后,從返回結果可以看到我們的請求數據:
(三)text/xml數據格式
用fiddler模擬請求的話,請求頭和請求主體的內容可以這樣構造:
模擬請求之后,從返回結果可以看到我們的請求數據:
(四)multipart/form-data數據格式
除了傳統的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表單,我們另一個經常用到的是上傳文件用的表單,這種表單的類型為multipart/form-data。
用fiddler模擬請求的話,請求頭和請求主體的內容可以這樣構造:
第一步,先設置好請求頭格式,然后點擊upload file...
第二步,上傳你的文件,這里我上傳一個png的圖片
這是fiddler根據我們上傳的文件自動調整生成的請求,在請求頭中看到,我們需要選擇一段數據作為“分割邊界”(boundary屬性),這個“邊界數據”不能在內容其他地方出現,一般來說使用一段從概率上說“幾乎不可能”的數據即可。
每次post瀏覽器都會生成一個隨機的30-40位長度的隨機字符串,瀏覽器一般不會遍歷這次post的所有數據找到一個不可能出現在數據中的字符串,一般都是隨機生成。選擇了這個邊界之后,瀏覽器便把它放在Content-Type 里面傳遞給服務器,服務器根據此邊界解析數據。
下面的數據便根據boundary划分段,每一段便是一項數據。(每個field被分成小部分,而且包含一個value是"form-data"的"Content-Disposition"的頭部;一個"name"屬性對應field的ID等等,文件的話包括一個filename)
模擬請求之后,從返回結果可以看到我們的請求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