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關於面向對象和面向過程的,所以我這里就把他轉載到我的博客,也方便我的學習,哈哈
1.面向過程就是分析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步驟,然后用函數把這些步驟一步一步實現,使用的時候一個一個依次調用就可以了
2.用面向過程的方法寫出來的程序是一份蛋炒飯,而用面向對象寫出來的程序是一份蓋澆飯。所謂蓋澆飯,北京叫蓋飯,東北叫燴飯,廣東叫碟頭飯,就是在一碗白米飯上面澆上一份蓋菜,你喜歡什么菜,你就澆上什么菜。我覺得這個比喻還是比較貼切的。
蛋炒飯制作的細節,我不太清楚,因為我沒當過廚師,也不會做飯,但最后的一道工序肯定是把米飯和雞蛋混在一起炒勻。蓋澆飯呢,則是把米飯和蓋菜分別做好,你如果要一份紅燒肉蓋飯呢,就給你澆一份紅燒肉;如果要一份青椒土豆蓋澆飯,就給澆一份青椒土豆絲。
蛋炒飯的好處就是入味均勻,吃起來香。如果恰巧你不愛吃雞蛋,只愛吃青菜的話,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部倒掉,重新做一份青菜炒飯了。蓋澆飯就沒這么多麻煩,你只需要把上面的蓋菜撥掉,更換一份蓋菜就可以了。蓋澆飯的缺點是入味不均,可能沒有蛋炒飯那么香。
到底是蛋炒飯好還是蓋澆飯好呢?其實這類問題都很難回答,非要比個上下高低的話,就必須設定一個場景,否則只能說是各有所長。如果大家都不是美食家,沒那么多講究,那么從飯館角度來講的話,做蓋澆飯顯然比蛋炒飯更有優勢,他可以組合出來任意多的組合,而且不會浪費。
蓋澆飯的好處就是”菜”“飯”分離,從而提高了制作蓋澆飯的靈活性。飯不滿意就換飯,菜不滿意換菜。用軟件工程的專業術語就是”可維護性“比較好,”飯” 和”菜”的耦合度比較低。蛋炒飯將”蛋”“飯”攪和在一起,想換”蛋”“飯”中任何一種都很困難,耦合度很高,以至於”可維護性”比較差。軟件工程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可維護性,可維護性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可理解性、可測試性和可修改性。面向對象的好處之一就是顯著的改善了軟件系統的可維護性。
面向過程
優點:性能比面向對象高,因為類調用時需要實例化,開銷比較大,比較消耗資源;比如單片機、嵌入式開發、 Linux/Unix等一般采用面向過程開發,性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缺點:沒有面向對象易維護、易復用、易擴展
面向對象
優點:易維護、易復用、易擴展,由於面向對象有封裝、繼承、多態性的特性,可以設計出低耦合的系統,使系統 更加靈活、更加易於維護
缺點:性能比面向過程低
最后我再談一下:面向過程就是把一個過程細化,比如開車上路。開門,加速,減速,停車,分別為四個事件,也就對應四個方法,要實現這個過程,要分別調用這四個方法
面向對象則關注點在對象本身,包括你的屬性,方法。開車的過程關注點只在車上面,車是一個類,有屬性,方法等等,不用關他的過程,需要用的到類的屬性時,調用屬性就行,需要用到類的方法時,調用這個方法就行
並且方法里面的試行順序是不定的。
---------------------
作者:十四期_李光
來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jerry11112/article/details/79027834
版權聲明: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博文鏈接!
---------------------
作者:十四期_李光
來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jerry11112/article/details/79027834
版權聲明: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博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