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通過繼承(inheritance)和虛函數(virtual function)來實現多態性。所謂多態,簡單地說就是,將基類的指針或引用綁定到子類的實例,然后通過基類的指針或引用調用實際子類的成員函數(虛函數)。本文將介紹單繼承、多重繼承下虛函數的實現機制。
一、虛函數表
為了支持虛函數機制,編譯器為每一個擁有虛函數的類的實例創建了一個虛函數表(virtual table),這個表中有許多的槽(slot),每個槽中存放的是虛函數的地址。虛函數表解決了繼承、覆蓋、添加虛函數的問題,保證其真實反應實際的函數。
為了能夠找到 virtual table,編譯器在每個擁有虛函數的類的實例中插入了一個成員指針 vptr,指向虛函數表。下面是一個例子:
1 |
class Base |
上面定義了一個Base類,其中有三個虛函數。我們將Base類對象取址 &b 並強制轉換為 int,取得虛函數表的地址。然后對虛函數表的地址取值 \vptr 並強轉為 int*,即取得第一個虛函數的地址了。將第一個虛函數的地址加1,取得第二個虛函數的地址,再加1即取得第三個虛函數的地址。
注意,之所以可以通過對象實例的地址得到虛函數表,是因為 vptr 指針位於對象實例的最前面(這是由編譯器決定的,主要是為了保證取到虛函數表有最高的性能——如果有多層繼承或是多重繼承的情況下)。如圖所示:
在VS2012中加斷點進行Debug可以查看到虛函數表:
二、單繼承時的虛函數表
1、無虛函數覆蓋
假如現有單繼承關系如下:
1 |
class Base |
在這個單繼承的關系中,子類沒有重寫父類的任何方法,而是加入了三個新的虛函數。Derive類實例的虛函數表布局如圖示:
- Derive class 繼承了 Base class 中的三個虛函數,准確的說,是該函數實體的地址被拷貝到 Derive 實例的虛函數表對應的 slot 之中。
- 新增的 虛函數 置於虛函數表的后面,並按聲明順序存放。
2、有虛函數覆蓋
如果在繼承關系中,子類重寫了父類的虛函數:
1 |
class Base |
則Derive類實例的虛函數表布局為:
相比於無覆蓋的情況,只是把 Derive::x()
覆蓋了Base::x()
,即第一個槽的函數地址發生了變化,其他的沒有變化。
這時,如果通過綁定了子類對象的基類指針調用函數 x(),會執行 Derive 版本的 x(),這就是多態。
三、多重繼承時的虛函數表
1、無虛函數覆蓋
現有如下的多重繼承關系,子類沒有覆蓋父類的虛函數:
1 |
class Base1 |
對於 Derive 實例 d 的虛函數表布局,如下圖:
可以看出:
- 每個基類子對象對應一個虛函數表。
- 派生類中新增的虛函數放到第一個虛函數表的后面。
測試代碼(VS2012):
1 |
typedef void(*pFun)(void); |
不同的編譯器對 virtual table 的實現不同,經測試,在 g++ 中需要這樣:
1 |
// virtual table 1 |
2、有虛函數覆蓋
將上面的多重繼承關系稍作修改,讓子類重寫基類的 x() 函數:
1 |
class Base1 |
這時 Derive 實例的虛函數表布局會變成下面這個樣子:
相比於無覆蓋的情況,只是將Derive::x()
覆蓋了Base1::x()
和Base2::x()
而已,你可以自己寫測試代碼測試一下,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注:若虛函數是 private 或 protected 的,我們照樣可以通過訪問虛函數表來訪問這些虛函數,即上面的測試代碼一樣能運行。
附:編譯器對指針的調整
在多重繼承下,我們可以將子類實例綁定到任一父類的指針(或引用)上。以上述有覆蓋的多重繼承關系為例:
1 |
Derive b; |
- 因為 Base1 是第一個基類,所以 ptr1 指向的是 Derive 對象的起始地址,不需要調整指針(偏移)。
- 因為 Base2 是第二個基類,所以必須對指針進行調整,即加上一個 offset,讓 ptr2 指向 Base2 子對象。
- 當然,上述過程是由編譯器完成的。
當然,你可以在VS2012里通過Debug看出 ptr1 和 ptr2 是不同的,我們可以這樣子:
1 |
Base1* b1 = (Base1*)ptr2; |
其實,通過某個類型的指針訪問某個成員時,編譯器只是根據類型的定義查找這個成員所在偏移量,用這個偏移量獲取成員。由於 ptr2 本來就指向 Base2 子對象的起始地址,所以b1->y()
調用到的是Base2::y()
,而 ptr1 本來就指向 Base1 子對象的起始地址(即 Derive對象的起始地址),所以b2->y()
調用到的是Base1::y()
。
https://www.cnblogs.com/aademeng/articles/726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