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開發系列教程
通過前面四個章節的介紹,大家對微信小程序的視圖和控制器,以及微信調試器的用法已經有了一個最基本的認識了。在這個基礎上,讓我們進一步學習微信小程序控制器,掌握在小程序控制器中響應用戶輸入的方法。
這個例子很簡單,在微信小程序的視圖index.wxml里,我定義了一個按鈕,和一個文本元素。
文本元素綁定到小程序數據模型的counter字段上,是一個計數器。按鈕綁定了一個事件處理函數jerry_increase。每點擊一次按鈕,微信小程序UI上的計數器加一。
為此,首先需要在控制器index.js的data數據模型里增添一個counter字段。
然后實現button的bindtap綁定的函數jerry_increase。可以看到這個事件處理函數有一個輸入參數e:
當事件處理函數被調用時,這個輸入參數e是微信框架自動傳入到事件處理函數的。通過微信開發者工具的調試器可以看到這個參數e的明細:tap事件發生的X和Y坐標,以及事件類型tap。
我們如果從當前控制器事件處理函數執行棧向外觀察,發現它的前一層,即微信框架層的處理邏輯里,在調用事件處理函數前后分別取兩個當前的時間戳。如果時間戳之差大於1000毫秒,會執行第30365行的Reporter.slowReport。由此我們看出,微信希望開發者實現的事件處理函數要盡可能高效,執行時間不能超過1秒。在手機使用場景里,1秒的等待時間對於最終用戶來說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了。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知識點是,如果直接用JavaScript修改數據模型的值,則UI不會有任何變化。
下面是錯誤的做法:
jerry_increase: function(e){
this.data.counter = this.data.counter + 1;
},
下面是正確的做法:
jerry_increase: function(e){
this.setData({
counter: this.data.counter + 1
});
},
我們可以通過單步調試正確的做法來理會其中的奧妙:
可以看到this.setData里面會調用微信框架的c.default.emit函數,把最新的數據通過emit函數投遞出去。
繼續查看emit的實現,可以發現emit又調用了微信工具類wx的方法:invokeWebviewMethod。從WAService.js的內部實現,我們能發現其實微信小程序在手機上的執行實際是運行在WebView里的。
一旦WeixinJSBridge.publish.apply(WeixinJSBridge, e)這一行代碼執行完畢,UI上的計數器才被刷新。
本文介紹了如果在微信小程序里編寫JavaScript來響應button的點擊事件。
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會介紹微信小程序的button組件提供的一些微信原生功能,比如獲取當前用戶信息等強大功能的用法。
要獲取更多Jerry的原創技術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汪子熙"或者掃描下面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