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local關鍵字用來在函數或其他作用域中使用外層(非全局)變量。
nonlocal用於聲明,修改嵌套作用域(enclosing 作用域,外層非全局作用域)中的變量,如下實例:
#!/usr/bin/python3
def outer():
num = 10
def inner():
nonlocal num # nonlocal關鍵字聲明
num = 100
print(num)
inner()
print(num)
outer()
結果如下:
100
100
當時學習的時候對於inner()輸出的num值還可以理解,但是對於outer輸出的num值就覺得不理解了,為什么不是10,畢竟在outer()里面已經有他自己的局部變量應該不會被修改,后來自己加多測試輸出之后就廓然開朗啦了,示例如下:
def outer():
num =10
def inner(): nonlocal num # nonlocal關鍵字聲明 print('inner-nonlocal-num',num) num = 100 print('inner-local-num',num)
print('outer-local-num',num) inner() print('outer-inner-local-num',num)outer()
結果:
outer-local-num 10
inner-nonlocal-num 10
inner-local-num 100
outer-inner-local-num 100
一看是不是就明白啦,兩段代碼不同之處只是在變量發生改變之前增加輸出結果,從執行順序看出:
1. 首先輸出outer()本局變量num的值:10
2. 調用inner(),用nonlocal聲明使用外部變量num(10),因此此時輸出的是外部變量outer().num: 10
3. inner()內部生成本局變量num = 100,所以第三次輸出的是inner.num的值, 也就是100.
實際上inner內部僅有一個num=100的本局變量,第二次輸出的只是在inner函數里輸出外部函數的變量的值。
4. 第四次輸出的num值是調用了inner()后的num值,實際上inner()里面只有1個num=100的局部變量,因此第四次輸出的就是inner().num: 也就是100.
此時重新看第一段代碼對比之后就知道為什么輸出這樣的值了,
最后最后,學習的時候,多思考多加測試數據是真的會幫助理解的喲~
---------------------
作者:青創空間-小小L
來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luosongqing/article/details/75052763
版權聲明: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博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