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repr__
Python中這個__repr__函數,對應repr(object)這個函數,返回一個可以用來表示對象的可打印字符串.
如果我們直接打印一個類,向下面這樣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name=None,id=1):
self.id=id
self.name=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a=A()
print(a)
輸出結果
<__main__.A object at 0x0000018DF8E7EAC8>
不是很友好,返回了一個對象的內存地址。
我們改成下面再次輸出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name=None,id=1):
self.id=id
self.name=name
def __repr__(self):
return "進入函數"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A())
輸出結果
進入函數
__str__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name=None,id=1):
self.id=id
self.name=name
def __str__(self):
return "進入函數"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A())
輸出結果
進入函數
比較repr和str
上面我們發現在print的時候,兩個魔法函數顯示的效果是一樣的,那這兩個魔法函數區別在哪呢,__repr__和__str__這兩個方法都是用於顯示的,__str__是面向用戶的,而__repr__面向程序員。在print的時候兩者項目一樣,但是在交互命令下
__repr__同樣有着print的效果,但是__str__還是輸出對象內存地址。也就說在交互式命令下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另外__str__ 方法其實調用了 __repr__ 方法。
__getitem__
如果在類中定義了getitem__()方法,那么他的實例對象(假設為A)就可以這樣A[key]取值。當實例對象做A[key]運算時,就會調用類中的__getitem()方法。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name=None,id=1):
self.id=id
self.name=name
def __repr__(self):
return "進入函數"
def __getitem__(self, item):
return item
if __name__ == '__main__':
a=A('lisa','123')
print(a['name'])
print(a[124])
輸出
name
124
實例對象的key不管是否存在都會調用類中的__getitem__()方法。而且返回值就是__getitem__()方法中規定的return值。也就是說如果getitem里的方法寫的不好就沒有了意義了。
我們修改下代碼,改變getitem的return的值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name=None,id=1):
self.id=id
self.name=name
def __repr__(self):
return "進入函數"
def __getitem__(self, item):
return self.__dict__[item]
if __name__ == '__main__':
a=A('lisa','123')
print(a['name'])
print(a[123])
輸出
lisa
keyerror:123
輸出了lisa和一個異常,改后的getitem做了什么事呢,
self.__dict__,是獲取當前實例的所有屬性的字典格式,后面的[item]就是取其對於的鍵值,這里我傳了個name,實際就是取name屬性的值也就是lisa。
對於123因為不存在這個屬性所有報錯了。這也是字典內部實現的一部分。
再來看一個例子,代碼里已經加入了注釋:
import collections
Card = collections.namedtuple('Card', ['rank', 'suit'])
# 具名元組動態創建一個類Card,並含有兩個屬性rank和suit
# 用以構建只有少數屬性但是沒有方法的對象
class FrenchDeck:
ranks = [str(n) for n in range(2, 11)] + list('JQKA') # 撲克牌2到A組成的列表
suits = 'spades diamonds clubs hearts'.split() # 四種花色
def __init__(self):
self._cards = [Card(rank, suit) for suit in self.suits for rank in self.ranks] # 笛卡爾積,13*4=52(除去兩個王)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_cards)
def __getitem__(self, position):
# 調用f[0]時會進入
return self._cards[position]
if __name__ == '__main__':
f = FrenchDeck()
print(f[0])
# 在這里f[0]實際是f.__getitem__(0)
輸出
Card(rank='2', suit='spades')
我們發現這個例子中還有一個__len__,那這個方法是干嘛的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__len__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使用該方法,這個方法會在什么情況下發生呢,一個小例子來說明。
class B():
def __init__(self):
self.a_list = range(10)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a_list)
if __name__ == '__main__':
b = B()
print(len(b))
#在這里等價於
#print(b.__len__())
輸出
10
我們在調用len方法的時候會調用__len__。
__setitem__
__setitem__(self,key,value):該方法應該按一定的方式存儲和key相關的value。在設置類實例屬性時自動調用的。
class B():
def __init__(self):
self.a_list = range(10)
def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
self.__dict__[key] = value
def cfun(a, b, c):
print("新加入函數c")
if __name__ == '__main__':
b = B()
b['a_list'] = "123" # 這個會調用B類的\__setitem_方法_
B.__setitem__ = cfun # 改變settime方式變為cfun這個函數
b['a_list'] = "123" # 這次實際會調用cfun函數
print(b.a_list)
輸出
新加入函數c
123
__delitem__
執行del函數的時候會調用,如果繼承了 繼承
abc.MutableSequence的類就必須實現 __delitem__ 方法,這是 MutableSequence 類的一個抽象方法。
__eq__
a == b等同於a.__eq__(b)。
你可以在自己的類中定義 __eq__ 方法,決定 == 如何比較
實例。如果不覆蓋 __eq__ 方法,那么從 object 繼承的方法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