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Molecular Biology 筆記5 轉錄機制


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973580?from=search&seid=16993146754254492690

教材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7th edition  J.D. Watson et. al

 

轉錄機制

一、RNA聚合酶和轉錄周期

1、

  • 細菌:一種轉錄酶
  • 真核:三種轉錄酶(植物+2種)
    • Pol I   大核糖體RNA前體
    • Pol II  幾乎轉錄所有蛋白質編碼
    • Pol III tRNA,小的核RNA基因,5S人RNA基因
    • (Pol IV、V 植物中,參與轉錄小干擾RNA)

 

細菌聚合酶的核心酶可獨立合成RNA

  • 2 * α + β + β'大亞基 + ω
  • 酶的形狀像個蟹爪
  • 鉗子基部有活性中心裂隙
    • 依靠雙金屬離子催化合成反應
    • 位點結合一個Mg2+
    • 另外一個離子隨人NTP進入隨PPi釋放
  • 酶上有多種通道

2、由RNA聚合酶進行的轉錄是由一系列步驟完成的

  • initiation
    • promoter 最初結合RNA聚合酶的序列
  • elongation
    • 合成了10個鹼基以后,便進入延伸階段
  • termination

 

3、轉錄的起始包含三個定義明確的步驟

  • 閉合復合體的形成
    • 雙鏈狀態
    • 聚合酶結合在一個面上
  • 轉變為開放復合體
    • 雙鏈在起始位點13bp距離內形成轉錄泡
    • 此時復合體叫:轉錄起始復合體(initial transcribing complex)
    • 最初10bp合成效率相當低,會不斷合成小片段釋放
    • 合成超過10bp,聚合酶逃離啟動子
  • 啟動子逃離,進入轉錄起始階段

原核的轉錄 

二、細菌的轉錄周期

1、細菌的啟動子在強度和序列上是多樣的

  • 原則上細菌RNA聚合酶核心酶可以在DNA分子的任意一點開始轉錄
    • 但是聚合酶不能打開雙鏈
  • 但是在細胞內 ,有σ起始因子的參與,聚合酶只在啟動子處轉錄
  • σ + 核心酶 = 全酶(holoenzyme)

 

細菌啟動子元件有不同的組合情況

 

  • 大腸桿菌最常見的σ因子是σ70 具有如下特征
    • 兩段6核苷酸長的保守序列
      • -10, -35
    • 被長度17-19bp的非特異性序列隔開
  • 啟動的蛋白所識別的共有序列越相近,啟動子越強
    • 單位時間內轉錄產物越多
  • 啟動子的強度 與以下因素相關
    • 啟動子最初與聚合酶的結合程度
    • 異構化作用的支持效率
    • 此后聚合酶逃離的難易程度
  • 這解釋了表達水平的差異

 

  • 較強的啟動子中(如指導rRNA)有UP-element
    • 提供額外的特異性
  • 缺失-35區的σ70擁有上游延長-10區,以補償
    • 大腸桿菌gal基因
  • -10下游有鑒別子(discriminator)(都有??
    • 與聚合酶作用影響穩定性

2、σ因子介導聚合酶與啟動子的結合(形成閉合復合體)

    • σ70 有4個結構域
  • -35 被區域4的兩個螺旋形成 helix-turn-helix識別
  • 一個插入-35 大溝,與鹼基作用
  • 另一個從大溝頂部橫穿過,與骨架接觸
  • 與-35的結合提供能量確保聚合酶-啟動子結合
  • 這一種motif結構見於很多DNA結合蛋白(轉錄激活、抑制因子)
  • -10 被區域2α螺旋識別
    • 螺旋包含幾個芳香氨基酸
    • 可以與非模板鏈相互作用維持解旋DNA的穩定(類似SSB)
    • 區域2結合一個單鏈狀態的-10element
    • 非模板鏈鏈上的兩個鹼基插入σ的口袋中
  •  -10 的延長序列被結構域3識別
  • 鑒別子由結構域1、2識別
  • UP-element 不被 σ 識別,被α亞基羧基端αCTD識別
  • 區域3.2被稱為3/4連接區

 

3、向開放式復合體的轉變涉及RNA聚合酶和啟動子DNA的結構變化

  異構化作用(isomerization)

  • 異構化作用不需ATP 依靠優勢構相驅動
  • 異構化不可逆,開放式復合體形成后,轉錄隨后起始
    • 相反,閉合式復合體的形成是可逆的 

 

  •  在活性中心內,DNA從+3位置開始分離
  • 聚合酶后的上游DNA在-11位置重新恢復雙鏈
  • σ因子 N 端(1.1)起到分子模擬物(molecular mimic)的作用(+電)
    • 結合DNA前,是1.1結合在活性中心

 4、轉錄由RNA聚合酶起始,不需要引物

  •  聚合酶需與一條或多條DNA模板鏈,起始核苷酸以及第二個核苷酸建立特異性作用
    • 嚴格控制方向
  • 大多數轉錄物以同一核苷酸開始
  • σ的3/4linker 與模板鏈互作,,確保正確位置和構象啟動轉錄

5、轉錄的起始階段RNA聚合酶保持位置不變,並將下游DNA拉向自己

  • 三種模型
    • 瞬時漂移
    • 蠕蟲移動
    • 蜷縮

  • 單分子實驗(FRET)支持蜷縮模型
    • 聚合酶下游的DNA被酶拉進來,在內部形成泡結構

6、啟動子的逃離涉及聚合酶-啟動子相互作用 以及

  聚合酶核心-σ相互作用的破壞

  • 一旦合成長度達到10bp,轉錄物變要穿入酶的RNA出口通道
  • σ3/4作為分子模擬物占據RNA出口通道
  • 合成達到10bp,RNA鏈便將σ3/4逐出
  • σ也常常會從延長酶上丟失
  • 逃離后,轉錄泡從22-24bp縮小為12-14bp
    • 這會釋放能量,讓聚合酶離開啟動子並驅逐σ因子

 有些生物如大腸桿菌噬菌體T7是單亞基聚合酶,沒有σ因子,但也有類似的結構變化以讓合成超過10bp的RNA穿出RNA通道

7、延伸聚合酶是一個邊合成邊校對的機器

  •  增長中的RNA有8-9個鹼基與DNA保持互補
  • 聚合酶每前進相當於單核苷酸長度的一步,3'端添加一個核苷酸
  • 轉錄泡的大小不變

轉錄酶的校對機制(proofreading)

  • 焦磷酸編輯 pyrophosphorolytic editing
    • 是rNTP合成的逆反應
    • 錯配導致合成速度減慢(空間位點不正確)
    • 聚合酶利用空間結構特性短暫限制PPi的離開
    • PPi + RNAn = RNAn-1 + rNTP
  • 水解編輯 hydrolytic editing

     

    • 聚合酶倒退入rNTP進入通道(利用環境中的熱,0°C不發生,37°C發生)
    • Gre因子(E.coli)、TFIIS(真核)進入
    • 水解

 

8、聚合酶可能會因為模板損傷停滯不前,需要被挪走

  TRCF挪走停滯的聚合酶,並且招募修復酶

  • TRCF結合上游雙鏈(依靠ATP),並且尋找到停滯的RNA聚合酶
  • 推動聚合酶向前合成,或者令三重復合體解離
  • 招募轉錄藕聯修復酶(UvrA、B、C)

9、轉錄由RNA序列內部信號停止

  • Rho依賴型
    • Rho(ATP依賴)從rut位點結合單鏈
    • 尋找聚合酶
    • 將RNA扯出,或像TRCF一樣作用

Rho的結合有特異性:

  • Rut位點理想:40bp,不折疊為二級結構,富含C
  • 不結合正在翻譯的RNA
    • 故在細菌中,是等轉錄超過一個基因(編碼序列)后才終止的

 

最近研究顯示Rho因子是通過轉錄循環早期與RNA聚合酶結合

隨着轉錄易位

易位導致緊綳

到一定程度,將酶終止

  • Rho非依賴型

     

    • 非依賴型終止子也稱固有終止子(intrinsic terminator)
    • 組成
      • 反向重復序列
      • 8個U
    • 形成發夾,引發相關信號,轉錄物脫離

 

 

 

 

 

真核的轉錄

三、真核生物的轉錄

  • 真核生物的轉錄除了需要聚合酶外,還需要通用轉錄因子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GTF
  • 在體內,由於有核小體,轉錄還需要
    • DNA結合調節蛋白
    • 中介蛋白復合體
    • 染色質修飾酶

1、RNA聚合酶II的核心啟動子由4個不同序列的元件構成

  • TFIIB識別元件
  • TATA元件
  • 起始子(Inr)
  • 下游啟動子元件(包括DPE、DCE、MTE)

  核心啟動子之外,存在的在體內進行有效轉錄所需的其他序列元件。共同組成調節序列

  • 啟動子最近元件(promoter proximal element)
  • 上游激活物序列(upstream activator sequence,UAS)
  • 增強子
  • 沉默着子
  • 邊界元件
  • 絕緣子

 

 

 2、RNA聚合酶II在啟動子上和通用轉錄因子形成前起始復合物

 

  •  TFIID由TBP(TATA Binding Protein)與TAF(TBP Associated Factor)組成
  • TFIID 的TBP 識別TATA box
  • 真核的啟動子解旋需要TFIID的ATP水解介導
  • 還需要聚合酶CTD磷酸化

 

3、啟動子的逃離需要聚合酶的尾巴磷酸化

  • Pol II 的CTD由連續重復7肽序列
    • Tyr-Ser-Pro-Thr-Ser-Pro-Ser
    • 每個重復序列都有激酶磷酸化位點
    • TFIIH的一個亞基由激酶功能

4、TBP用插入雙螺旋小溝的β折疊來結合並扭曲DNA

  • 結合的特異性來自插入到識別序列兩端的鹼基對,這由驅動DNA發生強烈彎曲的兩對苯丙氨酸的側鏈實現

5、其他通用轉錄因子在起始中也有特殊作用

 

6、體內的轉錄需要其他蛋白的參與,包括中介蛋白復合體

聚合酶的CTD尾巴結合有mediator,它有助於聚合酶分子定位到啟動子

  • mediator的一個表面結合Pol II CTD尾巴
  • mediator另外的表面結合其他起始因子
  • 如果缺失中介蛋白,常會導致一些基因失去表達
  • 中介蛋白把聚合酶定位到不同的啟動子上

  • 在TFIIH水解ATP的介導下,雙鏈打開,轉錄起始
  • 加帽酶5’端加帽

 

7、一組新的因子激發Pol II 延伸 和RNA校對(proofreading)

  • NELF :負延伸因子
  • DSIF :DRB敏感因子 
  • 它們抑制早期轉錄,使得轉錄在+25 ~ +60處停止
  • P-TEFb會使得重新開始轉錄

 

8、聚合酶延伸過程中對抗組蛋白的阻礙

  • FACT 通過暫時挪開一個H2A·H2B二聚體方便轉錄

 

9、延伸聚合酶與各種RNA加工所需的一組新蛋白質相互作用  

  • 5'端加帽
  • 轉錄poly-A信號
  • 相關蛋白募集
    • CSTF
    • CPSF
  • 切割
  • 多聚腺苷酸化
  • 終止
    • 魚雷模型較受認可
    • Rat快速消化正在合成的5'沒有帽的RNA
    • 達到聚合酶時,將RNA鏈扯出消化

 

 

 四、由聚合酶I和聚合酶III催化的轉錄

1、聚合酶I 聚合酶III識別不同的啟動子,但仍需TBP

2、Pol I 只用於轉錄RRNA基因

  • UBF結合UCE
  • 引入SL1(由TBP與TAF組成)
  • 募集Pol I 至核心啟動子,激發轉錄

 

3、Pol III 的啟動子位於轉錄起始點的下游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