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整理】關於GrowingIO、友盟、google analysis等數據分析


作者:純銀V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394ec6c96c98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並注明出處。

埋點主要分為四步:
第一步是后端產品提出哪些地方需要埋點。
第二步是研發根據需求埋點。
第三步是測試人員測試埋點是否准確。
第四步是數據分析人員根據埋點情況,為下一步的計划迭代提供建議和數據證明。

 

第一步中,后端產品經理一般會選擇盡可能的全部埋點,忽略了和業務的結合需求。沒有考慮業務流程,只是為了追求全。
第二步中,研發人員埋點一般沒有太多問題。但是,第三步中測試人員卻可能存在對於埋點的理解偏差。
第四步,我覺得很多小公司壓根沒有根據每一次的迭代做數據分析,同時第一步考慮不周也會耽誤很多事。有時候,埋點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別埋着埋着,忘了埋點的目的。


GrowingIO缺點:

目前在用,不推薦。原因如下:

1.統計數據不全,只能統計前端層面數據,也就是pv、uv、點擊等數據,業務層面還是要自己埋點,比如我們的電話功能,只能統計點擊撥打數據,但不能統計電話量,也就意味着要看完整轉化率,自己埋點少不了。

2.操作復雜,工程量不小。一個個建指標,建指標的方式本就不簡單,稍微復雜的產品不低於200個吧,再加上多用戶端,維護一份完整的指標成本很高,還需要對它各項功能給公司培訓。反正我是后來放棄了。

3.如你所說,價格不低。相比自己做算下來並不會省太多。再加上第一點,意味着成本是兩份。

4.高級功能,如智能漏斗什么的,從來沒分析出正確的模型,也是看起來厲害,實際雞肋。

5.類似電商漏斗中,在購物車頁面用戶的一些操作,無埋點無法采集,而這些往往不能忽視,所以他們也開始往后端埋點的方式上走。

 

一直使用Google Analytics + Google Tag Manager,自定義的程度非常高,幾年用來下來很少碰到想抓但是抓不到的數據。

Google Analytics 是 web 端分析的首選,極為強大,在統計時也不受牆的影響,只有分析的時候需要翻牆。但是 GA 的移動客戶端分析工具很難用,也可能是我自己不習慣,國內用 GA 統計移動端日志的廠商應該也挺少。

GrowingIO 賣點是「無埋點」技術,無埋點也就導致了沒有什么細分維度,基本上就是記錄「誰」在「什么時候」點擊了「哪個頁面」的「哪個位置」,適合用於運營、Marketing 的同事快速看一下 PV、Click、和這個層面上的轉化率,細一點的產品需求就較難滿足。這點 @xiaodou 說的很全面了。

神策主打賣點是后端采集和私有化部署,那么當用戶觸發一個行為事件時,可以記錄下用戶當前行為產生的所有維度的數據,例如下訂單時可以記錄用戶買了哪些分類的哪些商品、訂單金額、訂單來源、是否使用優惠、付款方式、用戶地理位置、用戶獲取渠道、用戶會員等級等等所有后端數據中的維度,這些數據構成了業務分析的基礎。
神策的劣勢在於埋點還是挺花時間的(神策也有無埋點的功能,但是我個人認為不如 GIO 好用),想偶爾看單個按鈕的點擊量不如 GrowingIO 好用。同時神策也需要產品經理對數據采集有比較成熟的分析思考,以事件為核心,而不是以 PV 為核心的統計模型,對於非產品和工程的同事也可能不那么好理解。
另外神策可以導出清洗后的事件日志,供 SQL 分析甚至直接接到內部系統上,這個在神策提供的分析功能不夠用的時候還是非常實用的。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