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在學習linux,把自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常用操作以及一些有助於理解的內容記錄下來。我主要用的是ubuntu系統
命令提示符
- '~' 這個是指用戶的家目錄,用戶分為root用戶和普通用戶,root用戶的家目錄就是/root,普通用戶的家目錄是/home/user
- '#' 是指超級用戶的提示符,$是指普通用戶的提示符
文件處理命令
1.目錄處理命令(目錄相當於文件夾,專門用來存放文件)
- 1.創建目錄: mkdir
mkdir -p [目錄名] # 相當於是遞歸創建目錄
# 比如
mkdir -p /china/zhangyh
- 2.切換目錄:cd
cd [目錄]
cd # 直接回到家目錄
cd - # 回到上次所在目錄
cd .. # 回到上一級目錄
- 3.查看目錄所在位置:pwd
- 4.刪除目錄:rm
rm -rf [目錄]
# -r 是刪除目錄
# -f 是強制
- 5.查看目錄:ls或者ll
- 6.修改目錄:mv
mv dir1 dir2 # 修改目錄名
mv dir1 dir2/ # 把目錄dir1剪切到目錄dir2中
- 8.復制目錄:cp
# 進行復制操作的時候必須加-a或者-r
cp -a [目錄] [目標目錄]
# -a是指跟目標文件和原文件一模一樣
2.linux常用目錄的作用
只有知道每個目錄的作用你才不會亂放東西,導致系統出現問題
cd / # 切換到根目錄下
ls # 查看根目錄下所有的目錄
1). 根目錄下的bin和sbin,usr目錄下的bin和sbin,這四個目錄都是用來保存系統命令的。區別在於bin目錄下的命令任何用戶都可執行,sbin目錄下的命令只有超級用戶才可以執行
2).
目錄 | 作用 |
---|---|
boot | 啟動目錄(啟動文件) |
dev | 特殊文件保存目錄(一些硬件) |
etc | 配置文件 |
home | 普通用戶家目錄 |
root | root用戶家目錄 |
lib | linux函數庫保存的位置 |
tmp | 臨時目錄 |
usr | 系統軟件資源目錄 |
var | 保存系統可閱讀文檔目錄 |
media | 掛光盤 |
mnt | 測試目錄 |
misc | 存放一些用意不明的雜項文件或目錄 |
media, mnt, misc這三個目錄是空目錄,老式的linux只有mnt空目錄,一般會在/mnt下創建cdrom目錄;用於掛載光盤,創建usb目錄,用於掛載U盤。現在大多用於測試
3).proc目錄以及sys目錄不可以直接操作,這兩個目錄保存的是內存的掛載點
也就是說這里面的數據是往內存放的,往這里面存數據不好
A. 重啟時,你存放在內存的數據會丟失
B. 內存時有大小的,放不了那么多數據,內存占滿,系統崩潰
4).總結
哪些位置可以隨便存放東西
家目錄root或者home,tmp目錄
3.文件處理命令
- 1.創建文件:touch file
- 2.批量創建文件:touch filetest{1..10}
- 3.刪除文件 rm -rf filetest*
- 4.編輯文件:vi file
- 5.查看文件:cat file | head -3 (查看文件前3行)
- 6.修改文件名:mv file file1
- 7.復制文件:cp file file2
4.鏈接命令:ln
ln -s [原文件] [目標文件]
創建軟鏈接——相當於windows里的快捷方式
有以下幾個要點:
1.刪除原文件,軟鏈接也不能使用了
2.兩者修改任何一方,另一方也會跟着修改
3.軟鏈接保存的是原文件的相關信息
ln -s /root/zhangyh /tmp/cangls.soft
后續會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