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bbix agent檢測分為主動(agent active)和被動(agent)兩種形式,主動與被動的說法均是相對於agent來討論的。簡單說明一下主動與被動的區別如下:
主動:agent請求server獲取主動的監控項列表,並主動將監控項內需要檢測的數據提交給server/proxy
被動:server向agent請求獲取監控項的數據,agent返回數據
zabbix_server端當主機數量過多的時候,由Server端去收集數據,Zabbix會出現嚴重的性能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當被監控端到達一個量級的時候,Web操作很卡,容易出現502
圖層斷裂
開啟的進程(Pollar)太多,即使減少item數量,以后加入一定量的機器也會有問題
所以下面主要往兩個優化方向考慮:
添加Proxy節點或者Node模式做分布式監控
調整Agentd為主動模式
由於第一個方案需要增加物理機器,所以首先嘗試第二方案
1、設置zabbix agent
Server=10.0.0.63(只允許索要監控項的值得ip地址)
Serveractive=10.0.0.62(如果設置為空或者注釋,就代表關閉zabbix agent的主動模式)
[root@web01 ~]# vim /etc/zabbix/zabbix_agentd.conf #修改配置文件
95 Server=192.168.1.63
136 ServerActive=192.168.1.63 #設置主動模式
[root@web01 ~]# systemctl restart zabbix-agent.service
2、server端web界面操作
修改主機的主機名與agent配置文件中Hostname一致
修改全部監控項的類型為zabbix agent(主動模式)
具體步驟為:
2.1 取消鏈接並清理主機原來鏈接的模板
2.2 全克隆模板,並更改監控項的類型為客戶端主動式
例如全克隆模板Template OS Linux,新的模板名稱命名為Template OS Linux-active
2.3 批量更新主動模板的監控項
選擇模板Template OS Linux-active,全選監控項,批量更新
更新頁面中類型選擇zabbix客戶端(主動式)
2.4 重新為主機鏈接主動式模板
3、檢查
查看最新數據,數據的獲取時間是相同的,說明agent的被動模式配置成功
博主原創文章,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