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知識付費當飯吃


《羅輯思維》大概是所有音頻節目里做的最好的,在清醒的10分鍾干貨滿滿,后面的時間睡得很香甜。每隔20秒從羅胖嘴里說出來的“人類社會”,"人格道德"這樣的大詞,都會讓瞌睡蟲進一步占領大腦,治好了不少人多年的失眠症。

網上有篇文章《羅振宇的騙局》火了一把,文章內容按下不表。羅振宇為此專門開了一次內部討論會,來“反駁”這篇內容,對外則宣稱“不值得討論”。他是個辯論的高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但是作為辯論的一般套路,他沒有跟那些論點正面對抗。羅振宇們倒也不是騙子,各位知識生產者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信息,總結文章,可謂干貨滿滿,這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肯定了賣家的辛苦與貢獻,可是他們的商品給用戶創造怎樣的價值呢?我們對比兩個場景:

  1. 遇到業務上很難解決的問題,困擾一個禮拜,和同事在白板上討論多次,終於某一天靈光一現,“哇喔,原來是這樣!”,於是柳暗花明,為人津津樂道。
  2. 做家務聽到類似的想法,剛覺得有點意思,正要琢磨,然而后面的內容很快壓掉了轉瞬即逝的想法,家務做完了,沒有然后了...

同樣的信息,落實成文字可能都是相同的短短幾句話,可區別為什么這么大呢?

有人說這是音頻媒介本身的問題。相比於讀書,它是被動而非主動的。讀書可隨時停下,思考記筆記,可是誰會反復重放一段音頻呢?思路一直是被聲音追着跑的。

有人說這是碎片化學習的鍋。其實也不然。對大神來說,碎片還是系統學習都不是事兒,連睡覺時都能想通難題;對普通人如我者,連巔峰的學生時代聽課都走神,更不用說當前油膩中年,五分鍾掏一次手機刷個微博,還學個屁啊。

再講個故事,我司CEO在聽匯報時,基本不會只安靜地聽,因為這樣思路容易被帶跑偏,而是先提問再聽解答。據說這種問題驅動的模式,效率會高很多。

那到底是為什么呢?這可能是長久以來大腦進化的結果:大腦更願意接受它覺得有用的信息:越是從困難和實際問題中得到的知識,大腦就越重視;反之,越易得越沒有共鳴的,它就越抗拒越疲憊。

沒錯,知識是可以被他人轉述,進而看起來更好懂一些;也可以被無限制的被提煉,每一個大部頭都能總結成一句話,可是這樣有什么意義呢?沒有設身處地的環境和上下文,那些本應產生共鳴的精彩細節,都被大師們的精辟總結過濾掉了。

更何況,人和人價值的巨大分水嶺,早已不是那些讓你一聽就懂的知識,因為你知道的別人也知道。真正的價值產生於對細節的把控,縝密和深度思考習慣,通過權衡復雜因素,並提出專業解決方案的能力。從業多年,才知道要對任何一個行業的深度充滿敬畏,想憑讀本書就想獲得別人努力十來年的經驗和知識,憑什么啊?

筆者認為,知識付費最多適合當成蘸餃子的那碟醋,聽聽歷史八卦名人故事,圖個樂子就夠了,千萬別把它當飯吃。學習和工作是不應該被割裂的,終身工作就是終身學習,那些從實際問題出發的,經過千難萬險獲得的答案才對自身價值巨大。大腦不是倉庫而是火爐,需要被點燃而不是被填充。

千萬不要像某些人一樣,平時工作學習都不認真,到了碎片時間再去聽那些付費節目,那真沒什么卵用,巨大的漏洞靠這些小恩小惠是補不起來的。 當時聽得越開心,后來忘得越干凈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