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F


今天來講一講PDAF(相位對焦)的基本原理。

 

在自動對焦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困惑,知道圖像是不清楚的,但是lens應該向前還是向后移動呢?總是要前后移動lens一下才知道,普通的反差法對焦就是這么做的,爬山嘛。PDAF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個lens移動的問題,可以根據圖像,預判lens運動的方向。

PDAF最早運用在單反上,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了,原理如下圖。

左圖為CCD在焦后的情況,右圖為焦前。當CCD在焦后時,在線陣CCD1和CCD2上會發現聚焦點CCD1的在左,反之,則聚焦點CCD2的在左(圖中紅色標記的光線)。

這種方法需要加額外的一個半透半反鏡,還需要加兩個透鏡,兩個線陣CCD,結構復雜,不適用於手機等便攜式設備中。所以pdaf sensor應運而生。

 

PDAF sensor的原理和單反中的略有不同。

以軸上點為例,紫色光線代表經過上半部分透鏡的光線,而藍色代表經過下半部分透鏡的光線,可以看到,當CCD在焦前的時候,上半部分的CCD接收到的是上半部分的光線,而下半部分的CCD則接收到的是下半部分的光線,反之,在焦后的時候恰好相反。那么如果我們可以區分光線是來自透鏡的上半部分還是下半部分,我們就可以知道是焦前還是焦后了。不難發現,CCD越接近理想成像面,兩色光線在CCD上所成像越接近,當恰好成像清晰時,兩色光線是重合成一點的。

 PDAF sensor的一種實現如下圖所示,在CMOS上面一半的位置加了金屬遮蓋,這樣,被遮住左邊一半的像素點就只能接受左邊來的光,同理,pair的被遮住右邊一般的像素點就只能接受右邊來的光。一般在CMOS中,遮住左邊和遮住右邊的像素點是在相鄰位置會成對出現。

按照這種原理,我們就可以知道,上圖的軸上點發出的光在位於焦前的CCD上所成像應如下圖所示。橫坐標為pixel的x軸坐標,以光軸中心為0,縱坐標是像素接收到的光強。可以看到,左邊遮擋的像素(L)和右邊遮擋的像素(R)所得到的圖像是關於光軸對稱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求自相關得到兩個圖像的shift,進而求得sensor需要移動的距離(當然要通過tunning獲得這樣的對應關系)。

講到這里,應該是沒毛病的,對於軸上一點,pdaf是可以有效的得到相位信息的。

那么對於軸外一點呢?如下圖所示,當然也是可以的。

細心的可能會發現這里有個問題,軸上點和軸外點在CCD上面的成像會彼此交疊,這樣,應該會對pdaf的效果產生影響的。好在我們平常的場景中,一般都有一些中低頻物體,那么對這些物體的話應該是影響很小的。

 PDAF的最終效果還和什么有關系呢?

1. 相機的F數,F數越小,PDAF的效果越精確。F數越小,景深越小,那么在物體離焦時,得到的彌散斑越大,L和R的shift越大

2. 相機的曝光時間理論上不影響PDAF的效果,但是如果曝光時間過短,圖像噪點過大,是會造成pdaf的L和R shift不准確的

3. 物體距離相機越近,pdaf的效果越精確。物體距離相機越近,物體移動相同距離的shift比在物距遠時要大,這個跟景深是吻合的

4. 物體的pattern,當物體的pattern呈某種特定形狀,會使得pdaf的像素檢測不到shift,比如純色或重復的pattern

5. 軸外點的精度低於軸上點。同樣的離焦情況下,軸上點的shift比軸外點要大。

6.物體本身的顏色。當pdaf的像素都是G時,如果物體本身的顏色為R或者B,則會導致pdaf接收到的光能過小,從而影響pdaf的准確性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