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相信小伙伴們面試時候一定都遇到過這個問題,即使沒有遇到過,至少也聽說過,網上資料一大片,大概每個人都能說出來一些。但是總感覺面試裝逼不成功,所以就翻閱了部分資料,進一步整理了下。
一般當我們提到get和post請求的對比,直觀想到是:
get請求的特點:
1.GET請求能夠被緩存
2.GET請求會保存在瀏覽器的瀏覽記錄中
3.以GET請求的URL能夠保存為瀏覽器書簽
4.get傳送的數據量較小,不能大於2KB。
5.GET請求主要用以獲取數據
post請求的特點:
1.POST請求不能被緩存下來
2.POST請求不會保存在瀏覽器瀏覽記錄中
3.以POST請求的URL無法保存為瀏覽器書簽
4.post傳送的數據量較大,一般被默認為不受限制
但是實際上,這並不是最本質的區別,哈哈。(有木有內心崩潰)
下面讓我們從HTTP入手來深入了解下get和post請求:
1.GET和POST參數的傳送渠道
get和post其實是HTTP協議中的兩種發送請求的方法,而HTTP是基於TCP/IP的關於數據如何在萬維網中如何通信的協議。
HTTP的底層是TCP/IP。所以GET和POST的底層也是TCP/IP,也就是說,GET/POST都是TCP鏈接。GET和POST能做的事情是一樣一樣的。你要給GET加上request body,給POST帶上url參數,技術上是完全行的通的。
那為什么我們平時會覺得get和post有而各種各樣的區別呢?
在萬維網的世界中,TCP其實就像是汽車,我們用TCP來傳輸數據,它很可靠,從來不會發生丟件少件的現象。但是你想想,如果路上跑的全部都是一模一樣的汽車,那整個世界是不是就看起來一篇混亂的。比如送急救病人的救護車可能就被一堆滿載貨物的汽車攔堵在路上了;需要緊急傳送的東西也因為層層堵塞,錯過了良機;一個拉貨的小牛車,跑斷了腿,也沒趕上時間。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樣整個系統是不是就一片混亂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交通規則HTTP誕生了。HTTP給汽車運輸設定了好幾個服務類型,有GET, POST, PUT, DELETE,HEAD等等。HTTP規定,當執行GET請求的時候,要給汽車貼上GET的標簽(設置method為GET),而且要求把傳送的數據放在車頂上(url中)以方便記錄。如果是POST請求,就要在車上貼上POST的標簽,並把貨物放在車廂里。當然,你也可以在GET的時候往車廂內偷偷藏點貨物,但是這是很不光彩;也可以在POST的時候在車頂上也放一些數據,讓人覺得傻乎乎的。HTTP只是個行為准則,而TCP才是GET和POST怎么實現的基本。
2.GET和POST參數大小
在萬維網世界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角色:運輸公司。不同的瀏覽器(發起http請求)和服務器(接受http請求)就是不同的運輸公司。 雖然理論上,你可以在車頂上無限的堆貨物(url中無限加參數)。但是運輸公司可不傻,裝貨和卸貨也是有很大成本的,他們會限制單次運輸量來控制風險,數據量太大對瀏覽器和服務器都是很大負擔。業界不成文的規定是,(大多數)瀏覽器通常都會限制url長度在2K個字節,而(大多數)服務器最多處理64K大小的url。超過的部分,恕不處理。如果你用GET服務,在request body偷偷藏了數據,不同服務器的處理方式也是不同的,有些服務器會幫你卸貨,讀出數據,有些服務器直接忽略,所以,雖然GET可以帶request body,也不能保證一定能被接收到哦。
好了,現在你知道,GET和POST本質上就是TCP鏈接,並無差別。但是由於HTTP的規定和瀏覽器/服務器的限制,導致他們在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一些不同。
3.get和post產生的數據包
另外,get和post還有一個重大的差別,就是get請求是產生一個TCP數據包的,而post請求是產生2個TCP數據包的。
長的說:
對於GET方式的請求,瀏覽器會把http header和data一並發送出去,服務器響應200(返回數據);
而對於POST,瀏覽器先發送header,服務器響應100 continue,瀏覽器再發送data,服務器響應200 ok(返回數據)。
也就是說,GET只需要汽車跑一趟就把貨送到了,而POST得跑兩趟,第一趟,先去和服務器打個招呼“嗨,我等下要過來送貨,你記得等我”,然后再回頭把貨送過去。因為POST需要兩步,時間上消耗的要多一點,看起來GET比POST更有效。
所以之前有的公司就推薦用get請求來代替post請求來優化性能,但其實這是一個坑。
1. GET與POST都有自己的語義,不能隨便混用。
2. 據研究,在網絡環境好的情況下,發一次包的時間和發兩次包的時間差別基本可以無視。而在網絡環境差的情況下,兩次包的TCP在驗證數據包完整性上,有非常大的優點。
3. 並不是所有瀏覽器都會在POST中發送兩次包,Firefox就只發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