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1-B2)-----(C1-C2)-------E
就假設拓撲圖是這個樣子吧,B1和B2是路由器B上的兩個接口,C1和C2是路由器C上的兩個接口,A和E是PC,由主機A向主機E發送數據包,那么在主機A形成的數據包的目的IP就是E的IP,源IP就是主機A的IP地址,目標MAC地址就是B1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就是A的MAC地址
由A發給路由器B,B經過重封裝后,源IP和目標IP是不變的,源MAC地址變成B2的MAC地址,目標MAC地址變成C1的MAC地址,封裝完成發送給路由器C,路由器C接收到數據包后和B做的操作是一樣的,源IP和目標IP的不變的,源MAC地址變成C2的MAC地址,目標MAC地址變成主機E的MAC地址,然后發送給主機E,這樣E就收到了這個數據包,當恢復數據包的時候就是把收到的數據包的源IP地址(主機A的IP地址)和源MAC地址(接口C2的MAC地址)作為他的目標IP和目標MAC地址。
轉自http://blog.chinaunix.net/uid-21556133-id-118210.html
如下轉自 知乎車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