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程序員,你真的以為經驗、技能高工資就高嗎?


最近作為開發主力的小王,准備跳槽,尋找“第二春”。找了幾天工作的小王,每次都因為薪資不符合自己的預期,選擇拒掉Offer。一來二去的很郁悶:為什么企業總期望用最低的工資去雇佣一個“瑞士軍刀型”多能人才?難道不是技能越多越高,工資也越高么?

 
  看來這個身經百戰的小王,還是沒有看透工作這個神秘的物種。
 
  現象與實質
 
  在我們的觀念看來,工資的高低似乎與技能、經驗呈現正比例關系。畢竟畢竟每次找工作面試的時候,都是根據你會的技能、相關經驗、技術水平,給予一個評級,最后確定一個工資范圍。按程序員來說,阿里就有一個評級標准,從P1到P7每一個級別的技能與待遇都是不一樣的。不僅是阿里,現在一般正規點的公司都是按照專業水平划分能力級別,以此對應不同的工資等級。
 
  這個技能與薪資關系是我們平時所看到和切身體會到的,所以很容易就會把工資的高低和我們的技術水平、經驗相掛鈎。當我們工作了幾年后,技能水平迅猛提升、經驗值飛速增長,這個階段屬於對數增長初期。上升曲線特別陡峭,而工資的增長呢,則屬於指數增長的初期,幾乎感覺不到增長,自我感覺是技能和經驗已經翻倍,但工資似乎還在原地或就漲了20%。

  當然,這是大多數人的狀況,凡事都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校招,校招生的工資有可能比畢業工作了兩三年的同學更高,出現倒掛現象。這種現象基本上存在於大公司,這和公司的人才儲備、品牌宣傳、競爭有關,這里的工資高低和經驗技能無關。當然了,你想要校招進名企,還是要資本、學歷、學校、能力都是你的車票。
 
  這么說,工資和技能經驗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個表象,而實質是:
 
  工資不是用來支付給技能的,不要以為技能越高、工資自然應該越高。
 
  工資是用來支付給責任的,責任越大,工資越高。
 
  漲工資,是因為承擔了更大的責任。
 
  上面所說正是工資的實質。所以,站在公司的角度,它會設計很多不同的崗位,有管理崗、有各種專業系列崗,而每個崗位又對應不同的職責。而崗位職責對技能和經驗的要求決定了該崗位的工資范圍,也決定了整個公司的人力成本范圍。
 
  搞清楚了工資的實質,就明白漲工資是怎么回事了。漲工資,一種是崗位職責工資范圍內的調節,畢竟如果長時間不漲,也不利於人員穩定。另一種是,升級到更高級別崗位,這種除了當下領到的工資漲了,而潛在的可漲的工資范圍也提高了。所以,有時你的技能提升后,但公司業務發展沒那么快,不能提供更高級別的崗位職責,工資也就漲不上去了。
 
  還有人存在着疑惑,工資跟我的表現也有關系吧。工作很努力,表現很好,年底了公司業績也很好,就會預期漲工資。這種情況一般通過發獎金來獎勵突出的業績,這屬於短期激勵,當然也有公司會在崗位職責工資范圍內適當調節提升以保持長期激勵。
 
  對於管理崗位,因為不屬於個人貢獻者,所以其工資的一部分通常和團隊績效綁定,稱為“績效獎金”。這個獎金一般在管理崗的全部薪酬中的百分比會隨着薪酬的增加而增加,比如:高層可能占到50%,而中層占到20%-30%。
 
  正如安迪•格魯夫所說:每一份工作所包含的最大價值都是有限的,不管一個人在這個職位上待了多久,最后總會達到薪資的上限。
 
  一般情況下外部市場會提供一些工資立即漲50%甚至翻倍的機會。面對這種機會時,先不要自大的以為你的價值被低估了,心想你看外面市場給了翻倍的價格。很可能是這樣的,外部公司出現了崗位空缺,考慮到公司業務正快速發展的時間和市場機會成本,所以會開出一個高於一般市場價格的工資水平來迅速補缺。另外,空缺的崗位職責實際可能比你在當前公司的職責更大,你還要考慮自己能否承擔得起。別通過了面試,最后卻過不了試用期,僅領了三個月或半年的翻倍工資,實際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要認清自己,認清工資的本質
 
  價格與價值的體現
 
  程序員提供的是軟件開發這種技術服務,而為了提供這種服務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的積累。獲得具備提供這類服務所需的學習和實踐的時間構成了程序員的技能成本,這形成了價值的一部分。

  而公司支付給程序員的工資就是提供技術服務的市場零售價。既然提到了「市場零售價」這個概念,想一想,一個成本幾百的包包怎么搖身一變就成了幾萬的奢侈品。其實奢侈品包包除了材料成本,還有什么成本?客戶之所以要買這個奢侈品包包,最大的成本不在材料,而是在客戶的頭腦中建立起關於這個包包的品牌信息並形成一種對客戶有獨特價值的認知,這屬於另一種成本:「傳遞成本」。
 
  那么,程序員有什么成本:
 
  •技能成本:專注於提供技術和服務本身所占用的時間和注意力。
 
  •傳遞成本:讓你潛在的“客戶”知道你所能提供的技術和服務的價值占用的時間和注意力。
 
  所以,有人總是感覺自己被低估,因為他正巧知道了另一個和自己技術差不多的人,似乎只是人際關系更好反而獲得的零售價更高。而程序員這類技術人員傾向於高估自身的價值,而認為市場低估了自己的價格,往往是因為對傳遞價值部分的成本沒有足夠的認識。
 
  這兩個成本最終都會成為你價值的一部分,而且市場上確實會為此埋單。兩個技能水平相當的程序員,一個在市場上默默無聞,一個在市場上擁有相當的影響力並占據了潛在客戶的頭腦。當后者要去市場上出售時,零售價通常會更高。
 
  搞清楚了價值的兩個成本,就能很好的理解其價格了。思考下,為什么程序員在一線城市的人力和生活成本高居不下,企業還是要在一線城市最貴的寫字樓扎堆?
 
  我的理解就是這兩個成本的原因。程序員的技能成本大量依賴一線城市的高校教育資源。而程序員群體的普遍特性是忽視傳遞成本,那么企業只好在其扎堆的地方以最小化傳遞成本。因為考慮市場的時間和機會成本足以覆蓋一線城市相對二三線城市的人力成本差價的。
 
  程序員提供的技術服務因為無法賣的更多,所以只有一種選擇,像奢侈品一樣賣的更貴,前提是學會像奢侈品牌一樣思考。
 
  發展與變化
 
  關於工資,我們從表象到本質,從價格到價值,從當下到未來逐步看清了其中的真實。那么就只需客觀面對這個真實,按照經濟規律行事,理解市場定價原則。再積極一些,盡可能高效率的提高個人價值產出率,但也要認識到工資的“玻璃天花板”。
 
  不幸的是工資增長符合對數曲線,但價值增長是可以有辦法走指數曲線的,跨過了指數增長的拐點再兌現價值,收入就會突破工資增長的天花板。
 
  至於如何做?這個對問題還是等你的工資漲到了天花板附近在考慮吧,對於現在的你們最重要的還是還讓技能經驗與價值共同的起飛。如果你的工資已經漲到了天花板附近,那么送給你一句話,找一個真正認識你價值的平台,只有真正的認識你的價值,最終才能夠將它成為你價值的一部分。這句話是曾經一個很有名的人說的,至於是什么意思,慢慢體會吧,小編就不班門弄斧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