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液晶>
我們一般認為物體有三態:固態、液態、氣態,其實這只是針對水而言,有一些有機化和物 還有介於固態和液態中間的狀態
就是液晶態,如下圖(一):

<TFT LCD顯示原理>
a:背景
兩塊偏光的柵欄角度相互垂直時光線就完全無法通過,圖(六)是用偏光太陽鏡做的測試。

圖(六)
b:TFT LCD顯示原理
液晶顯示器就是利用偏光板這個特性來完成的,利用上下兩片柵欄之間互垂直的偏光板之間充滿了液晶,在利用電場控制液晶分支的旋轉,來改變光的行進方向,如此一來,不同的電場大小,就會形成不同顏色度了,如圖(七)。

圖(七)
c-2:為什么要有這兩種結構?
主要是為了不同的應用環境。 一般桌上型計算機或是筆記型計算機,大多為NW的配置,那是因為一般計算機軟件的使用環境,你會發現整個屏幕大多是亮點, 也就是說計算機軟件多為白底黑字的應用。 既然亮着的點占大多數, 使用NW當然比較方便,也因為NW的亮點不需要加電壓, 平均起來也會比較省電。
反過來,NB的應用環境大多是屬於顯示屏為黑底的應用了。
<LCD單個像素點的結構圖>
a:lcd切面的結構:

圖(八)
c:框膠與spacer:
框膠與spacer兩種結構成分. 其中框膠的用途,就是要讓液晶面板中的上下兩層玻璃, 能夠緊密黏住, 並且提供面板中的液晶分子與外界的阻隔,所以框膠正如其名,是圍繞於面板四周, 將液晶分子框限於面板之內. 而spacer主要是提供上下兩層玻璃的支撐, 它必須均勻的分布在玻璃基板上, 不然一但分布不均造成部分spacer聚集在一起, 反而會阻礙光線通過, 也無法維持上下兩片玻璃的適當間隙(gap), 會成電場分布不均的現象, 進而影響液晶的灰階表現.
<放大鏡下的液晶>

圖(九)
a:每個像素點的結構
放大鏡下面的液晶面板如圖(九)中所顯示的樣子.每一份像素點由"紅色","藍色","綠色"三個子基色構成(這就是所謂的三原色. 也就是說利用這三種顏色)。我們把RGB三種顏色,分成獨立的三個點, 各自擁有不同的灰階變化, 然后把鄰近的三個RGB顯示的點,當作一個顯示的基本單位,也就是pixel.那這一個pixel,就可以擁有不同的色彩變化了.(然后對於一個需要分辨率為1024*768的顯示畫面, 我們只要讓這個平面顯示器的組成有1024*768個pixel,)便可以正確的顯示這一個畫面.
b:開口率
液晶顯示器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就是亮度, 而決定亮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開口率。開口率就是光線能透過的有效區域比例。每一個RGB的點之間的黑色部分, 就叫做Black matrix.我們回過頭來看圖(九)就可以發現,black matrix主要是用來遮住不打算透光的部分.比如像是一些ITO的走線,或是Cr/Al的走線,或者是TFT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圖(九)中,每一個RGB的亮點看起來, 並不是矩形, 在其左上角也有一塊被black matrix遮住的部分, 這一塊黑色缺角的部份就是TFT的所在位置.
<常見的濾光片排列>

圖(十)
<像素>
a:像素原理
液晶面板上每個像素都分成紅、綠、藍三種顏色,RGB就是所謂的三原色,利用這三種顏色可以混合出各種不同的顏色,我們把RGB三種顏色分成獨立的三個點,各自擁有不同的灰階變化,然后把鄰近的三個RGB顯示的點當作一個顯示的基本單元,就是像素,這個像素就可以擁有不同的色彩變化了。
b:顏色深度

normal Color
256 Color 8(R)*8(G)*4(B)=256 Color
High Color
65536Coloe32(R)*64(G)*32(B)=65536 Color
Full Color
64(R)*64(G)*64(B)=262144 Color
True Color
256(R)*256(G)*256(B)=16777216 Color

圖(十二)
b:主要的驅動TFT工作的部分有以下幾個
1、source driver 源驅動, 負責供電。
2、gate driver 柵驅動, 負責打開關閉。
3、時序控制電路,負責控制gate driver
4、灰度、gamma控制電路

圖(十三)
a:整片面板的大致結構
從圖(十三)中我們可以看到整片面板的等效電路,其中每一個TFT與兩個電容所並聯(代表一個顯示的點. 而一個基本的顯示單元 pixel,則需要三個這樣顯示的點,分別來代表 RGB 三原色. 以一個1024*768分辨率的TFT_LCD來說,共需要1024*768*3個這樣的點組合而成)
b:顯示步驟
如圖中gate driver 所送出的波形, 依序將每一行的 TFT 打開, 好讓整排的source driver同時將一整行的顯示點,充電到各自所需的電壓,顯示不同的灰階.當這一行充好電時,gate driver便將電壓關閉,然后下一行的gate driver便將電壓打開,再由相同的一排source driver對下一行的顯示點進行充放電.如此依序下去, 當充好了最后一行的顯示點, 便又回過來從頭從第一行再開始充電.
b-1:圖示
先開放第一行,其他關閉。

圖(十四)
接着關閉第一行,電壓已經固定,固顏色也固定,然后開放第二類,其余關閉,以此類推。
由於液晶分子還有一種特性,就是不能夠一直固定在某一個電壓不變, 不然時間久了, 你即使將電壓取消掉, 液晶分子會因為特性的破壞, 而無法再因應電場的變化來轉動, 以形成不同的灰階. 所以每隔一段時間, 就必須將電壓恢復原狀, 以避免液晶分子的特性遭到破壞.
<背光源>

圖(十七)
手機上用的TFT 類型的LCD 大部分是用 LED來作為光源的,現有高通手機上背光有三種方式:
1、PWM 方式, 根據輸出方波的占空比來控制電流大小
2、一線脈沖方式, 根據輸入方波的邏輯連控制輸出電流大小
3、dcs方式,有LCD反饋給背光控制芯片來控制輸出電流大小
一般手機上都會有個背光控制芯片來升壓控制電流,以8x25上的背光芯片TPS61161為例(其他的背光芯片也類似)
TPS61161的連接方式:
CTRL 需要連接到平台上的GPIO或則 PMIC上的GPIO。
這款芯片是pwm方式和一線脈沖方式兩用的芯片,工作模式如下:

圖(十八)
上圖,上半部分就是PWM方式,控制就由GPIO直接連到背光芯片上即可,有一點需要注意,一般用PWM方式都是由PMIC直接控制的因為如果用AP控制在系統負載大的時候PWM波形會失真。下半部分為一線脈沖方式輸入需要有一個邏輯來觸發一線脈沖方式
數據格式如下:

圖(十九)
數據對應的電流值如下(只給出部分電流值)

圖(二十)
DCS方式則是LCD本身可以支持CABC 或則 LABC功能

圖(二十一)
原理,如圖, 平台這邊用mipi dcs 命令控制CABC功能,LCD的寄存器為
51H(默認背光亮度 0 ~ 255)
53 H(打開關閉)
55H(模式 不同廠家定義不同)背光
平台通過mipi 包把 51H 53H 55H 發到 LCD panel 上, LCD panel 根據自身的圖像和平台發過來的背光值 計算出自己合適的背光值 在通過 LCD panel 上 的管腳以PWM 方波的形式發給 平台, 平台上有對應的背光芯片接受 PWM 波,背光芯片在根據PWM的波形來控制LCD panel 上LED 兩端的電壓大小,來控制背光。
在DCS方式下有個LCD輸出的PWM頻率和背光芯片的輸入頻率是陪的問題在調試的時候需要注意,一般LCD端輸出的PWM頻率都可調。
<wiz_tmp_tag id="wiz-table-range-border" contenteditable="false" style="display: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