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團隊如何招聘到合適的程序員是每個招聘主管的頭等大事。
我所在的團隊只有10來號人,隨着業務發展,目前正在積極擴建,所以前前后后面試了有1年的時間。
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很失敗的,有干一年就跑掉的,最短三天就走人,讓人無比郁悶,如何才能找到滿意的人員,如何能得到性價比高的程序員,可能是創業當中的你繞不開的話題。
因為是漫談,所以談不上總結性和理論性的東西,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
半年前面試了一個前端,技術非常不錯,同時具備自主的學習能力,在技術層面對團隊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和提升。但是這種人干了半年就提出要離職,后來好說歹說,磨了一天,終於用感情和事業的期望把對方給穩定下來。隨着開發的深入,不到半個月,又發了一個短信說要走。問什么原因,就是不說。我就一直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對,希望對方有什么需求直說。求才若渴的心態,讓自己掏心掏肺,無論如何要留住他,一番探究原因后,對方以回老家為由打發了。非常感慨: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非常感觸的是,同事之間一定要志同道合,否則最后自己感覺良好,哪里知道對方根本和你不是一條戰線的。交人交心,說到底還是要氣味相投,如果做不到坦誠相待,最后被耍了還替人惋惜。
是不是合得來,可能得靠感覺,和技術無關,是第一眼的問題。人與人之間是有磁場的,能否共振還真的非常重要。否則招進來,不是你郁悶就是對方郁悶。因為只是例行公事,除了工作,生活沒有交集,這個團隊如何牢固?想想都后怕。招聘一批志不同道不合的技術牛人進來,然后互相不說話,不理會,那和一堆機器人待在一塊有什么區別呢?
搞技術的普遍沉悶,弱於溝通,所以想要打開對方的話匣子,非常困難。首先要對眼,其次,你要找到對方的興趣點,用10句話來換取對方的1句回復。有太多的同事,上了一天的班,和同事之間一句話都沒有說,幾乎0交流。有時候想想這種氛圍讓人毛骨悚然,與人交流的快樂已經漸行漸遠。有時候,人合機器真的只有一步之遙。
不斷的面試,最后只剩下麻木,因為不斷的在重復同樣的幾個問題。
最后我會把面試的內容文檔化。
比如從專業技能方面,包括:項目經驗、數量,開發工具鏈,框架能力,數據庫技術,文檔編寫,測試能力等等;這里暫時羅列這些方面也不一定是全部,如果想更加有針對性的考核,最好能有自己的試卷庫,根據不同的崗位,動態的更換試卷。有了這些考核,基本上對開發人員的技術定位就比較清楚了。不過有些應聘人員很反感筆試,所以筆試的設置要合理,不能偏門。我一般只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要求對方簡要的回答即可。太過苛求,你也招不到人,因為人本來就不好招聘,你又挑剔,加上是創業型的團隊,基本上你可能一年內顆粒無收。
職業素養方面,比如溝通能力,工作態度,團隊配合等等;這些有點像廢話,其實說白了就是第一眼的問題。第一眼你們的磁場是否是相通的,是否是同一個頻道,是否有共鳴,是否坦誠相待,是否有感覺。這玩意兒,和相親太像了,因為以后你們可能需要相處好幾年,如果不能志同道合,臭氣相投,你們的合作會很痛苦。
穩定性方面,比如個人規划,居住地點,家庭成員,換工作的頻率,為什么換工作,不過問換工作基本上都是白問,因為大部分都不會說真話,比如自己被開除了,自己干的不爽,和領導合不來,自己想要更高的薪資等等,誰會說這個呢?但還是要問,因為能問出對方的坦盪和為人。
招聘對個人對公司都是存在風險的,我的頂頭上司經常動不動就問,這個人能用嗎,你覺得要給多少錢合適,招進來有沒有風險?
問的我也在不斷思考。中國有句古話叫日久見人心,一面之緣,半天的談話,能判斷對方的人格,品德嗎?這個可能可以,需要精心的設計,我確實沒有想過要如何考察對方的德和品。不過我知道安踏曾經有個總監,為了從內部提拔倉庫經理,經常蹲點門衛口,觀察誰是最后一個下班的人,然后找到對方繼續深談,這個方法不錯。
如果品德沒有問題了,你還要進一步問自己,對方的技術和才華真的可以被驗證嗎?你也許會說:“不是還有試用期嗎”?但是試用期不是萬能的,有些人試用期是能做事,但是個人習慣,編碼規范,習慣總會讓你在試用的過程中感覺不對,做出來的東西能用,但是質量有問題,BUG揮之不去
最后允許我感慨一下,用人的風險一定是存在的。還是牛根生那句話經典: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
有德無才,培養使用;
有才無德,限制錄用;
無德無才,堅決不用
以上是一些淺薄的總結,希望能對你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