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ac上使用vs-code快速上手c語言學習(入門文,老鳥退散)



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肯定想不到當你逃離到Mac平台這么多年之后,有一天你會再用微軟的產品來寫代碼 😃
其實微軟的產品雖然用戶體驗總是做不到最好,但整體上的確拉低了行業的進入門檻,對於編程也是這樣的。
Seven的c語言課程,老師選擇的是vc6,但總不能為了使用vc6,又回到那個我們曾經無愛的世界。

其實Xcode已經足夠好了,足以支撐從入門到專家各個階段的需求。不過對於入門者來說,還是比較重。好在現在各類代碼編輯器非常發達,從Java程序員最愛的intellij idea,到底層程序員喜歡的UltraEdit,還有老牌的Mac代碼編輯器TextMate。配合適當的腳本,這些產品都能很好的支持類似集成環境的開發工作。

在這些產品中,微軟團隊中年輕的Code還是很亮眼的,下面就來說說如何用vs-code來做c語言的入門開發。

  1. 安裝
    Visual Studio Code主頁上,最大的那個按鈕就是下載。下載后是一個zip包,解壓縮之后得到名為"Visual Studio Code.app"的可執行程序,使用鼠標拖動到/Applications文件夾,安裝就算完成了。
  2. 配置c語言插件
    啟動vs-code之后,默認是一個黑色的窗口,其中左側窄邊上,從上到下有5個快捷圖標,最下面的一個就是擴展插件“Extensions”管理。點擊這個圖標。
    在出現的列表框最上面是一個搜索框,在其中輸入c++,會看到很多c/c++的插件,通常第一個出現的就是有"Microsoft"字樣的c/c++插件,選擇最后的Install。視網速的不同,通常幾分鍾就能安裝完成,“Install”按鈕會變成"reload",點擊一下,vs-code會快速的重啟,從而激活c/c++插件。
    這個插件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了c/c++語言的語法高亮編輯器、編譯、運行、調試的支持。
    同樣的方式,還可以安裝一個Code Runner插件,可以為簡單的程序提供自動編譯、運行的功能,后面會說到使用的方法。
  3. 選擇工作目錄

    不同於我們平常在命令行的編輯、編譯、執行。通常說這種集成環境,都需要為每個項目,指定一個工作目錄。不管你的項目是只有一行代碼的實驗小程序,還是包含上千個文件的大工程。
    vs-code重啟之后,選擇左側快捷欄最上面的圖標,這就回到了最早vs-code一開始的樣子,這個圖標是文件視窗。
    因為還沒有打開任何文件,右側的主畫面,應當仍然在"welcome"歡迎頁面。
    在歡迎頁面的左上部分,“Start”一節通常是第三行,有"Add workplace folder..."菜單,點擊一下,可以在彈出的目錄瀏覽器中選擇自己工作的目錄,如果還沒有來得及准備目錄,在窗口的右下角有新建文件夾按鈕,最終選定目錄之后,選擇窗口右下角“Add”按鈕可以確定選定的目錄為工作目錄。選定之后,你會發現左側的文件列表框已經切換到了對應的目錄,只是目錄上層的工作區仍然是"UNTITLED",意思是“未命名”,因為實際上這個工程我們還沒有命名。可以不管它,也可以在File菜單選擇“Save Workplace As...”將工作區保存為一個文件,然后對文件取一個名字。
    通常習慣上,一個工作區就是一組相關的項目,每個項目單獨占用一個目錄。
  4. 開始第一個c程序

    左側窗口選擇剛才你新加入Workplace的目錄,在右側的歡迎頁面選擇“New File”,上面的File菜單中也有“New File”選項。可以建立一個新文件,右側窗口完全空白,就是這個文件當前的內容。隨后我們輸入簡短的幾行代碼來演示:
	#include<stdio.h>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printf("hello vs-code!\n");
	    return 0;
	}

代碼輸入完之后,File菜單有保存,快捷鍵COMMAND+S也可以。這時候會詢問你文件名,比如我們保存為“test.c”。這時候你會發現,屏幕上的代碼都有了色彩,這就是語法高亮編輯器的作用。
想運行這個代碼,在編輯窗口右上角有3個圖標,其中第一個就是代表執行的三角符號(這個就是我們前面安裝的Code Runner插件),點一下,vs-code會自動編譯、執行,並且在屏幕的右下角窗口返回執行的結果,當然如果程序有錯誤,這里也會返回編譯的錯誤信息,幫助你修改程序。
通常到這里,對於剛學習編程的新手就算夠用了。
5. 配置編譯腳本

如果是比較大的工程,就需要自己維護編譯過程了,隨后通過配置build編譯任務,跟vs-code連接在一起。
在屏幕最上面Tasks菜單中,有Run Build Task選項,第一次運行,就會提示你需要建立任務設置配置文件,並自動打開一個新窗口,給你一個基本的文件模板。這個配置文件名字是tasks.json,對於新手,你可以先不了解過多,在下面這個模板上簡單改改就好了(系統自動給出的模板有點偏簡單,需要你修改的地方比較多):

{
    "version": "2.0.0",
    "tasks": [
        {
            "label": "build",
            "type": "shell",
            "command": "gcc",
            "args": [
                "-o","test","test.c"
            ],
            "group": {
                "kind": "build",
                "isDefault": true
            }
        }
    ]
}

通常只有中部的command及args兩個選項需要你改,你能看出來當前實際上是調用gcc命令來編譯test.c文件,你可以根據你的工程修改成其它的方式。修改完成存盤后,下次再從菜單選擇Run Build Task就可以直接執行腳本,把你的代碼編譯完成了。
6. 調試配置
在Mac,調試通常就是指使用gdb或者lldb進行程序調試。不過一直做服務器端的程序,這個功能我也用的很少。
配置方法是這樣,在Debug菜單選擇Add Configurations,同樣會新打開一個窗口,並給你一個基本的模板,這個模板基本算可以直接用了。只要在program一節后面修改成"${workspaceFolder}/你編譯后的可執行文件名"這種形式存盤就可以使用了。下面是我用的一個模板:

{
    // Use IntelliSense to learn about possible attributes.
    // Hover to view descriptions of existing attributes.
    //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s://go.microsoft.com/fwlink/?linkid=830387
    "version": "0.2.0",
    "configurations": [
        {
            "name": "(lldb) Launch",
            "type": "cppdbg",
            "request": "launch",
            "program": "${workspaceFolder}/test",
            "args": [],
            "stopAtEntry": false,
            "cwd": "${workspaceFolder}",
            "environment": [],
            "externalConsole": true,
            "launchCompleteCommand": "exec-run",
            "MIMode": "lldb"
        }
    ]
}

以后想調試程序,只要菜單選擇Start Debug,或者F5快捷鍵,都可以開始調試。
vs-code的c/c++插件的調試有一個坑需要注意,就是你使用的默認shell環境必須是bash,因為這個插件依賴了大量的直接腳本來調用系統調試程序及返回運行結果。如果是使用了跟bash兼容性不佳的其它環境,比如fish,則調試程序即便設置正確也無法啟動。
以上...祝用起來開心。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