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目標
-
了解小世界理論基本概念
-
了解小世界理論證明方法
-
了解小世界理論應用
- 了解小世界理論缺陷
二、基本概念
小世界理論,又叫六度分離(六度區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於1967年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具體內容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只隔着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三、理論證明
這個看似非常簡單,卻又很玄妙的理論引起了數學家、物理學家,以及電腦科學家們的關注。他們研究發現世界上許多其它的網絡也有極相似的“六度分離”結構,例如經濟活動中的商業聯系網絡結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甚至人類腦神經元結構,以及細胞內的分子交互作用網絡結構。
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做過的一次實驗,挑選300名志願者通過給陌生人轉發信件的方式測試人與特定陌生人之間的關系距離,實驗結果證實平均六次轉發,信件即可到達目的地,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eration)”現象。通過實驗可推斷出,任何一個人和另一陌生人間間隔的人不會大於六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Watts等人在2001年利用互聯網號召大約六萬名左右的志願者轉發E-mail,證實六度分隔的理論在現實中是實際存在的。美國的一個脫口秀節目有一次請了三個大學生來參加,主題是證明好萊塢的任何其他明星與演技派男星凱文·貝肯之間都能通過五個人聯系起來。他們甚至成功的把已經去世了的卓別林與凱文·貝肯之間通過三個人建立了聯系。節目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人把世界65億人開了7次方根,結果是25.2257,從不科學方式說,我們每個人只要認識20幾個人就可以滿足此理論。微軟公司的研究人員為證實這種理論的可行性而開展實驗,隨意挑選了2006年某一月,記錄下當月所有通過微軟網絡發送短信的用戶地址,分析了300多億條地址信息,最終統計得出,多達78%的用戶僅通過發送平均6.6條短信,或者說通過6.6步,就可以和一個陌生人建立起聯系。按照這種理論,每個人都可以利用關系網與陌生人搭上關系,甚至像麥當娜、英國女皇這樣的名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我們的“熟人”。Facebook在2016年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在他們15.7億注冊用戶里,平均只需要3.57個人就能讓兩個陌生人建立起聯系。
四、理論應用
“小世界”理論借助社會性軟件發展校園人際網絡。社會性軟件(Social software)日漸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它的產生發展與“小世界”理論密切相關。特點就是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人的活動與軟件的功能融為一體,它所構建的人與人之間的“弱鏈接”在人們的生活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對顯性知識的管理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工具,如人人網、新浪微博(人人網前身是校內網,多為同校學生相互關注;微博多為社會各界人士相互注),方便記錄,易於整理,還有便於攜帶的作用,無論你身處何處,通過網絡都能夠進行記錄、思考、整理。它對隱性知識的支持融合於社會性軟件的使用中,並且正在變革網絡時代知識傳播的范式。
社會性軟件的定義很多,而且都在不斷的發展演變過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一種聚合產生的效應。人、社會、商業都有無數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如果沒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損耗掉。WWW成功地將文本、圖形聚合在一起,使互聯網真正走向應用;即時通訊又將人聚合在一起,產生了ICQ和OICQ這樣的工具。然而這還是虛擬的,虛擬雖然是網絡世界的一種優勢,但是和商業社會所要求的實名、信用隔着一條鴻溝。通過熟人之間,通過“六度分割”產生的聚合,將產生一個可信任的網絡,這其中的商業潛能的確是無可估量的。
五、理論缺陷
首先六度分割肯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聯系,但是沒有對這種聯系作定量分析。我們一生可能會認識千百人,他們有的對我極其重要,有的對我無足輕重,我們聯系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父母親屬這類生而固有的聯系,也有因為地理位置接近發展出來的。如鄰里關系,還有因為共同學習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同學、同事關系。六度分割理論中只把他們統統歸結於聯系,卻沒有強弱之分。在網狀結構里面,人與人的關系,需要加權處理,在這里,六度分割理論還是殘缺的。
在Stanley Milgram的實驗和火炬的實驗里面,都沒有任何的花費,或者說看起來成本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為0呢?每個人傳遞一下信件花費極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沒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這么做,其實是看着朋友的面子上,所以這里花費的成本實際是什么呢?是中國人說的人情債,所謂的關系成本。沒有人喜歡一個整天都要人幫忙這幫忙那的人,人情債和金錢債一樣,背了就一定要還,這就是傳遞中的成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