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javascript是一種弱類型、動態類型、解釋型的腳本語言。
弱類型:類型檢查不嚴格,偏向於容忍隱式類型轉換。
強類型:類型檢查嚴格,偏向於不容忍隱式類型轉換。
動態類型:運行的時候執行類型檢查。
靜態類型:編譯的時候就知道每個變量的類型。
解釋型:程序不需要編譯,程序在運行的時候才翻譯成機器語言,每執行一次都要翻譯一次,因此效率比較低,但是跨平台性好。
編譯型:程序在執行之前需要一個專門的翻譯過程,把程序編譯為機器語言的文件,運行時直接使用編譯的結果就行了。
標記語言:標記語言的存在就是用來被讀取(瀏覽)的,而其本身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在標記語言里你會看到<和>這些尖括號,這是用來寫出“層次”和”屬性”的,換句話說,它是被動的。並不具備與訪問者互動的能力。
編程語言:它是具有邏輯性和行為能力,這是主動的。說通俗一點,它是有思想的。
腳本語言:它介於標記語言和編程語言之間,腳本語言不需要編譯,可以直接用,由解釋器來負責解釋。
二、JS由來及其發展史
1)Netsape發明了javascript。

1994年,網景公司(Netscape)發布了Navigator瀏覽器0.9版。這是歷史上第一個比較成熟的網絡瀏覽器,轟動一時。但是這個版本的瀏覽器只能用來瀏覽,不具備與訪問者互動的能力。比如,網頁上有一欄用戶名需要填寫,瀏覽器無法判斷用戶是否真的填寫了,只有讓服務器去判斷。如果沒有填寫就返回錯誤,要求用戶重新填寫。太浪費時間和服務器資源了。更何況在那個用調制解調器上網的年代
2)JS之父Brendan Eich(布蘭登 · 艾奇)

網景公司急需一種網頁腳本語言,使得瀏覽器可以與網頁互動。當時工程師Brendan Eich就是負責開發這種新語言。
3)為什么叫JavaScript

1995年Sun公司將Oak語言改名為Java,正式向市場推出。Sun公司大肆宣傳,允諾這種語言可以”一次編譯,到處運行”。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市場的主宰。 網景公司動了心,決定與Sun公司結成聯盟。它不僅允許JAVA程序以applet(小程序)的形式,直接在瀏覽器中運行。甚至還考慮直接將Java作為腳本語言嵌入網頁,只是因為這樣使 HTML網頁過於復雜,后來才不得不放棄。 總之,因為Sun公司完全介入網頁腳本語言的決策。Js后來就是網景公司和Sun兩家公司一起攜手推向市場的,這種語言被命名為java+script不是偶然的。
4)JS和JAVA語言沒有任何關系

JS之父並不喜歡JAVA,為了應付公司安排的任務,他只用了十天就把JS設計出來了。因為設計時間太短,語言的一些細節考慮的並不太嚴謹。 設計思路: 1:借鑒C語言的基本語法。 2:借鑒JAVA語言的數據類型和內存管理。 3:借鑒Scheme語言,將函數提升到”第一等公民的地位”。 4:借鑒Self語言,使用基於原型(prototype)的繼承機制。 所以,JS實際是兩種語言風格的混合產物:(簡化的)函數式編程+(簡化的)面向對象編程。
5)JS標准化---ECMAScript

因為javascript1.0的成功,netscape在navigator 3.0中發布1.1版。此時微軟決定進軍瀏覽器,在IE3.0種搭載了javascript的克隆版,叫JScript。在微軟進來以后,有三種不同的javascript版本存在,即navigator3.0的javascript、IE的JScript、以及Cenvi中的ScriptEase。 由於javascript沒有一個標准來統一其語法和特性,3種不同版本的恰恰突出了這個問題,這個語言的標准化顯然勢在必行。 1997年,javascript1.1作為一個草案提交給歐洲計算機制造協會(ECMA)。最后定義為ECMAScript的全新腳本語言。從此,瀏覽器開始努力將ECMAScript作為Javascript的基礎。
三、JS組成
四、文件引入
<script>標簽用於定義客戶端腳本。它既可以包含腳本語句,也可以通過src屬性指定外部腳本文件。
屬性:
language:用來指定<script>標簽中的腳本類型,即javascript。已廢棄,大多數瀏覽器已經忽略它了,所以不要在使用。
type:它也是用來指定<script>標簽中的腳本類型,即text/javascript。它也是type的默認值,所以可以忽略指定。
src:指定外部的腳本文件。如果指定該屬性,script標簽包含的JS腳本不會執行。
不可以使用單標簽,即<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1) 引入外部文件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文件"></script>
2.存放在HTML的<head>或<body>中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Js代碼內容
</script>
- HTML的head中
- HTML的body代碼塊底部(推薦)
3) 為什么要放在<body>代碼塊底部?
- HTML代碼從上到下執行,先加載CSS,避免html出現無樣式狀態;
- 將JavaScript代碼塊放在<body>最后,可以讓網頁盡快的呈現給用戶,減少瀏覽者的等待時間,避免因為JS代碼塊阻塞網頁的呈現。
五、js注釋
注釋可用於提高代碼的可讀性。Javascript不會執行注釋,用戶也不會看到注釋,注釋只是方便開發者更好的理解JS代碼。
單行注釋:以//開頭。
// 這是一行單行注釋
多行注釋:以/*開頭,以*/結尾。
/* 第一行注釋 第二行注釋 */
文檔注釋:以/**開頭,以*/結尾。
/** 這是文檔的注釋 */
重要注釋:以/*!開頭,以*/結尾
/*! 這是非常重要的注釋 */
六、js變量
變量是存儲信息的容器,用var關鍵詞來聲明(創建)變量。
1)變量定義(聲明):
先定義后賦值:
var age; //var 是關鍵字,age是變量名
age = 20; //20是數據 “=”是賦值
定義的同時賦值: var age=20;
一條語句中聲明多個變量,該語句以var開頭,並使用英文逗號分隔。
var x= '加數', y= '加數',z='和';
2)變量的分類
全局變量:在所有的函數外部定義的變量和函數內部不使用var關鍵字則為全局變量
局部變量:在函數內部定義的變量且必須以var開頭申明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全局變量
name = 'xiaoming';
function func(){
// 局部變量
var age = 18;
// 全局變量
sex = "man"
}
</script>
var a = 5;
var b = 6;
var c = 12;
//在此之前定義的三個變量都是全局變量(頁面關閉后被刪除)
function sum() {
var c = a + b;//局部變量(生存周期:函數執行完畢后被刪除)
console.log(c);//在此輸出的是局部變量,則輸出結果:11
}
sum();
console.log(c); //在此輸出的變量是全局變量,則輸出的結果:12
var a = 5;//全局變量
(function () {
var a = 7;//局部變量,作用域為此函數代碼塊內
sum();
})();
function sum() {
console.log(a + 4);//a的值是全局變量的值,故輸出的結果為9
}
注:1, 變量也可以不定義,但強烈不推薦。 2, 變量必須先賦值再使用
七、變量命名規則及常用命名法
1)變量命名規則:以字母、數字、下划線和$組成,但是不能以數字開頭。且JS語句和JS變量都是嚴格區分大小寫。不能用拼音來命名。
2)變量常用命名法推薦西班牙命名法,以 小寫字母b,f,i,s開頭表示類型,后接大寫開頭的有意義的單詞。
駝峰命名法(Camel):第一個單詞的首字母小寫,后面的單詞首字母大寫。
帕斯卡命名法(Pascal):所有單詞的首字母大寫。
匈牙利命名法(Hungarian):在變量名最前面添加相應小寫字母來標識變量的類型,后面的單詞首字母大寫。
// 駝峰命名法 //
var haveGoodGoods = '有好貨';
// 帕斯卡命名法
var HaveGoodGoods;
// 匈牙利命名法
var sHaveGoodGoods = '有好貨';
3)盡量使用有意義的單詞作為變量名(語義化),也盡量不要與HTML、CSS中的關鍵字沖突。
保留關鍵字列表
八、數據類型
- 基本數據類型:字符串類型(string)、數值類型(number)、布爾類型(boolean)、undefined、null。
1)字符串類型:必須要由成對的單引號或雙引號包起來。內容可以是任意文本,只要不包含包圍字符串的引號就可以。如果一定要包含,則用反斜杠轉義。
// 字符串類型
var data = 'this is a string';
//字符串包含引號轉義
var data = '"this is a str\'ing';
\0 空字節 \n 換行 \t 制表 \b 空格 \r 回車 \f 進紙 \\ 斜杠 \' 單引號 \" 雙引號
2)數值類型:可以帶小數點,也可以不帶小數點。
var number = 123;
var number = 123.4;
var number = '123.4';
轉換:
parseInt(..) 將某值轉換成整數,不成功則NaN
parseFloat(..) 將某值轉換成浮點數,不成功則NaN
特殊值:
NaN,非數字。可以使用 isNaN(num) 來判斷,切記不能用if(typeof(num)==NaN)。
Infinity,無窮大。可以使用 isFinite(num) 來判斷。
3)布爾類型:只有兩個值:true,false。
// 布爾類型 true 和 false
var bool = true;
4)undefined:表示變量未定義。
5)null:用來表示尚未存在的對象。
- 引用數據類型:對象(object),函數(function)。
1)定義對象(冒號前面的字符串稱為鍵,冒號后面的是值)
var person = {name: '小明', age: 20}; //name鍵 小明值
2)定義數組
var arr = ['小白', '男', 20];
3)定義函數(此處數據類型不進行深究)
// 普通函數(聲明式創建函數)
function func(arg){
return true;
}
// 匿名函數 (表達式創建函數)
var func = function(arg){
return "nick";
}
// 自執行函數
(function(arg){
console.log(arg);
})('nick')
// 通過構造函數的方式創建函數
// 構造函數:出現在new運算符后的函數,稱為構造函數
var funcName = new Function ();
document.write(typeof func); //typeof來查看變量的類型
// 執行函數
func();
九、運算符
- 算術運算符:+、-、*、/、%(取余)、++(遞增)、--(遞減)
+運算符:可用於把字符串變量連接起來。
var a=1+"5" //結果為15(字符串)
//當用/運算符的時候,Math.round的用法(四舍五入)。
var a = 9 ,b = 7;
// Math.round:四舍五入到整數位 表達式Math.round(9/7)=1,如果想四舍五入到某小數位則先乘后除
var c = Math.round(9 / 7 * 100) / 100;
document.write(c);
parseInt:將字符串轉換成整數,從字符串左側依次查找數值,直到碰到非數值的字符結束
parseFloat:將字符串轉換成浮點數(帶有小數點的數值)。
NaN:not a number (NaN類型是Number,可用typeof來查看相關類型)
var a = '0.128.6.7px'; var b = parseInt(a); //b=0 var b = parseFloat(a); //b=0.128 document.write(b);
var a = 10.4, b = 7;
//var c = a% b ;
/*按照正常算法3.4,但是js定義的變量都是弱類型,精度相對來說較低出來的結果大概是
3.400000000000000000004,結果接近我們處理的方式如下:*/
var c = a * 10 % b / 10;
document.write(c);
// ++ (自增) => 前自增(++a)、后自增(a++)
var a = 5;
// a的前自增:變量本身先自增1,然后再將結果賦予當前位置
// a的后自增:變量的值先賦予當前位置,然后變量本身再自增1
var b = 4 + a++;
document.write(a); // 6
document.write(b); // 9
--a和a--原理同++a和a++
var a = 4, b = 3; var c = (a++ + ++b + b-- + --a) % 5; //表達式對應值:4+4+4+4 /*對應位置a、b的值: 先4參與運算后加a=5、 先加++b在運算b=4、 先4參與后減b=3、 先減--4后運算a=4 */ document.write(a); //4 document.write(b); //3 document.write(c); //1
賦值運算符:=、+=、-=、*=、/=、%=
var a = 4, b = 5;
a += b; // a = a + b;
a %= b; // a = a % b;
document.write(a);
document.write(b);
- 關系(比較)運算符:>、<、>=、<=、==、===、!=、!==
===與==的區別:
對於string和number等基本類型,不同類型之間比較:
1、==比較會將變量隱式轉換成同一類型的值進行比較。
2、===如果類型不同,其結果就是不等。
如果是array和object等引用類型,==和===沒有區別.如果兩個的變量是同一個對象就為true,否則為false。
基本類型和引用類型進行比較,==會將引用類型轉換成基本類型,再進行值比較。而===因為類型不同,結果為false。
// == 和 ===
// 基本數據類型
var a = 5, b = '5';
document.write(a == b); //true
document.write(a === b);//fasle
// 引用數據類型:看兩側的變量是否為同一個對象,是則true,不是則false
var a = {}, b = {};
document.write(a == b); //false a、b不同的對象直接返回false
document.write(a === b); //false a、b不同的對象直接返回false
- 邏輯運算符:&&、||、!
- 三目運算符(簡化代碼):? :
// 三目運算符:condition ? if_true : if_false;
var c = 5 > 4 ? '恩' : '哦'; alert(c); //c=恩
十、運算符的優先級(自上而下遞減 ,水平同級)
1》.(對象、類的屬性或字段訪問) [](數組下表) ()(函數調用) :(三目表達式的分組—表達式的分組)
2》++、--、!、delete(刪除對象的某個屬性及屬性值)、new(創建構造函數和創建對象)、typeof
3》*、/、%
4》+、-、+ 加、減、字符串連接
5》關系運算符、instanceof(判斷某個對象是否是某個類的一個實例)
6》邏輯運算符
7》賦值運算符
()作用:可以表達式分組、改變運算符的優先級、函數調用。
例:a=!6<7 => true
推理:a=(!6)<7 => a=false<7 => a=0<7 => true
十一、強制轉換
強制轉換主要指使用Number、String和Boolean三個構造函數,手動將各種類型的值,轉換成數字、字符串或者布爾值。
1>Number強制轉換
參數為原始類型值的轉換規則:
原始類型的值主要是字符串、布爾值、undefined和null,它們都能被Number轉成數值或NaN。
NaN:not a number,當數學計算得不到數字結果時,該值就是NaN(Number類型)。
isNaN:判斷變量是否為NaN。
Number(324) | 值:324 | 字符串如果可以被解析為數值,則轉換為相應的數值 |
Number('324abc') | 值:NaN | 字符串:如果不可以被解析為數值,返回NaN |
Number('') | 值:0 | 空字符串轉為0 |
Number(true) 、Number(false) | 值:1、0 | 布爾值:true 轉成1,false 轉成0 |
Number(undefined) | 值:NaN | undefined:轉成 NaN |
Number(null) | 值:0 | null:轉成0 |
Number函數將字符串轉為數值,要比parseInt函數嚴格很多。基本上,只要有一個字符無法轉成數值,整個字符串就會被轉為NaN。
參數為對象的轉換規則:簡單的規則是,Number方法的參數是對象時,將返回NaN。
Number({a: 1}) // NaN
Number([1, 2, 3]) // NaN
實際上,Number背后的真正規則復雜得多,內部處理步驟如下:
1:調用對象自身的valueOf方法。如果返回原始類型的值,則直接對該值使用Number函數,不再進行后續步驟。
2:如果valueOf方法返回的還是對象,則改為調用對象自身的toString方法。如果返回原始類型的值,則對該值使用Number函數,不再進行后續步驟。
3:如果toString方法返回的是對象,就報錯。
2>String強制轉換
參數為原始類型值的轉換規則:
-
- 數值:轉為相應的字符串。
- 字符串:轉換后還是原來的值。
- 布爾值:true轉為"true",false轉為"false"。
- undefined:轉為"undefined"。
- null:轉為"null"。
參數為對象的轉換規則:String方法的參數如果是對象,返回一個類型字符串;如果是數組,返回該數組的字符串形式。
String內部處理步驟如下:
1:先調用對象自身的toString方法。如果返回原始類型的值,則對該值使用String函數,不再進行以下步驟。
2:如果toString方法返回的是對象,再調用valueOf方法。如果返回原始類型的值,則對該值使用String函數,不再進行以下步驟。
3:如果valueOf方法返回的是對象,就報錯。
3>Boolean強制轉換
參數為原始類型值的轉換規則:轉換規則相對簡單:除了以下六個值的轉換結果為false,其他的值全部為true。
undefined、null、-0、0或+0、NaN、''(空字符串)
參數為對象的轉換規則:所有對象(包括空對象)的轉換結果都是true。
十二、自動轉換
(自動轉換具有不確定性,而且不易除錯,建議在預期為布爾值、數值、字符串的地方,全部使用Boolean、Number和String函數進行顯式轉換。)
自動轉換的規則:預期什么類型的值,就調用該類型的轉換函數。比如,某個位置預期為字符串,就調用String函數進行轉換。如果該位置可能是字符串,也可能是數值,那么默認轉為數值。
1:自動轉換為布爾值:當JavaScript遇到預期為布爾值的地方(比如if語句的條件部分),就會將非布爾值的參數自動轉換為布爾值。系統內部會自動調用Boolean函數。
if ( !undefined && !null && !0 && !NaN && !'' )
{ console.log('true'); } // true
// 寫法一 expression ? true : false
// 寫法二 !! expression
2:自動轉換為字符串:當JavaScript遇到預期為字符串的地方,就會將非字符串的數據自動轉為字符串。系統內部會自動調用String函數。字符串的自動轉換,主要發生在加法運算時。當一個值為字符串,另一個值為非字符串,則后者轉為字符串。(+號的拼接字符串的作用)
'5' + 1 // '51' | '5' + true // "5true" | '5' + false // "5false" | '5' + {} // "5[object Object]" |
'5' + [] // "5" | '5' + function (){} // "5function (){}" | '5' + undefined // "5undefined“ | '5' + null // "5null" |
3:自動轉換為數值:當JavaScript遇到預期為數值的地方,就會將參數值自動轉換為數值。系統內部會自動調用Number函數。
自動轉換為數值舉例 | |||
'5' - '2' =3 | '5' * '2'=10 | false - 1=-1 | true - 1= 0 |
'5' * [] = 0 | '1' - 1 = 0 | false / '5' = 0 | 'abc' - 1 = NaN |
4.除加法運算符有可能把運算子轉為字符串,其他運算符都會把運算子自動轉成數值。
+'abc' // NaN -'abc' // NaN +true // 1 -false // 0
特殊:(具體原因通過度娘尋根問底)
null == undefined // true
null == false // false
undefined == false // false
var str;
//undefined
console.log("只定義未初始化的str類型"+typeof(str)+"只定義未初始化的str值"+str)
var strone="";
//string
console.log("初始化為\"\"的str類型"+typeof(strone)+"初始化為\"\"的str值"+strone)
var strtwo=new String();
//無值相當於"";
if(""==strtwo)
console.log("初始化為new String()的str類型"+typeof(strtwo)+"初始化為new String()的str值"+strtwo)
var strthree=null;
//object
console.log("初始化為null的str類型"+typeof(strthree)+"初始化為null的str值"+strthree)
var strfour={};
//object
console.log("初始化為{}的str類型"+typeof(strfour)+"初始化為{}的str值"+strfour)
十三、三大結構
1.順序結構
2.選擇結構
3.循環結構(當循環結構和直到型循環結構)
十四、JavaScript語句
(一)選擇語句
1)if語句
(1)單一選擇結構:if(){}
var x=5,y=8; if(y>x) {
alert("x>y");
}
(2)二路選擇結構:if(){}else{}
// 判斷:如果第一個值大於第二個值則alert(OK!)
var x=5,y=8;
if(y> x){
document.write('OK!');
}
else{
document.write('NOT OK!');
}
(3)三目運算符:?: (condition ? if_true : if_false;)
var x=5,y=8; alert(x> y? 'OK!' : 'NOT OK!')
(4)多路選擇結構:if(){}else if(){}else if(){}else{}
多路選擇結構流程圖:
//此處給出主要代碼為例
if(sScore >= 0 && sScore < 60) { alert('不及格,平常干啥啦!'); } else if(sScore >= 60 && sScore < 70) { alert('剛剛及格,繼續努力!'); } else if(sScore >= 70 && sScore < 80) { alert('一般,再接再厲!'); } else if(sScore >= 80 && sScore < 90) { alert('良好,穩住,你可以的!'); } else if(sScore >= 90 && sScore < 100) { alert('優秀,戒驕戒躁,爭取滿分!'); } else if(sScore == 100) { alert('勞逸結合,注意身體!'); } else { alert('分數非法!'); }
2)switch語句(考慮多路選擇的案例轉換為switch實現,提示:case后的是具體的情況,多路選擇是以表達式的方式進行判斷,即點和面的關系。如:80-90范圍這個面通過除以10,然后通過parseInt進行取整。(面轉成點))
語法:switch(condition){case :break;default:}
break具體講解:阻止代碼向下一個case運行。防止case穿透(穿透性用的好還是挺6的,有時間后續補充案例:給定依據具體日期得出這是本年的第多少天的案例)。
default具體講解:匹配不存在時做的事情。
switch:嚴格檢查類型(形似===的檢查),如果不統一,條件不成立(比如說數字的字符串和case后的Number后的數字無法匹配,需轉成相同的類型)
// 判定
switch(iWeekday){
//利用穿透性
case 0:
case 7:
alert('星期天');
break;
case 1:
alert('星期一');
break;
case 2:
alert('星期二');
break;
case 3:
alert('星期三');
break;
case 4:
alert('星期四');
break;
case 5:
alert('星期五');
break;
case 6:
alert('星期六');
break;
default:
alert('非法數據!');
}
(二)循環語句
1)for循環語句
// for循環語法
/*
for(var i = 0; i < 10; i++){
code...
}
*/
for(var a = 4; a < 10; a++) {
document.write(a);
}
// for循環的嵌套
for(var i = 0; i < 5; i++) {
for(var j = 0; j < 5; j++) {
document.write(i*j + '、');
}
document.write('<br>');
}

/* 第1步:聲明變量i = 0; 第2步:判斷條件i < 4,條件成立執行第三步,不成立則退出循環 第3步:執行代碼塊。 第4步:執行i++ 第5步:判斷條件,i < 4,條件成立執行第6步,不成立則退出循環 第6步:執行代碼塊。 第7步:執行i++ 第8步:判斷條件,i < 4,條件成立執行第9步,不成立則退出循環 */
for(var i = 0; i < 4; i++) { document.write(i); }
2)for in語句(可以遍歷數組和對象,經常用於遍歷對象)
遍歷數組
var names = ["nick", "jenny"];
for(var index in names){
console.log(index);
console.log(names[index]);
}
遍歷對象
var obj = {name: '張三', age: 24, hobby: ['打籃球', '搏擊', '打乒乓球']};
for(var attr in obj) {
console.log(obj[attr]);
}
3)while循環語句
/*
while語法
while(condition){
code...
}
*/
var a = 4;
while(a < 10) {
document.write(a);
a++;
}
4)do-while語句
/*
do...while語法
do{
code...
}while(condition);
*/
var a = 4;
do{
document.write(a);
a++;
}
while(a < 10);
// while和do...while的區別:執行的順序不一樣
//do...while至少會執行一次代碼塊,while有可能一次都不執行。
(三)Label語句
//label語句 跳出雙重循環 例:條件 i=5 j=5 時 跳出嵌套的雙重for循環 num=55;
var num = 0;
outPoint:
for (var i=0;i<10;i++) {
for (var j=0;j<10;j++) {
if (i==5 && j==5) {
break outPoint;
}
num++;
}
}
console.log(num); //控制台輸出
(四)異常處理
try {
//這段代碼從上往下運行,其中任何一個語句拋出異常該代碼塊就結束運行
}
catch (e) {
// 如果try代碼塊中拋出了異常,catch代碼塊中的代碼就會被執行。
//e是一個局部變量,用來指向Error對象或者其他拋出的對象
}
finally {
//無論上述代碼怎么,finally代碼塊始終會執行
}
補充:break和continue的區別
// break和continue
for(var i = 0; i < 10; i++) {
if(i === 5) {
break;
}
document.write(i);
}
for(var i = 0; i < 10; i++) {
if(i === 5) {
continue;
}
document.write(i);
}
// 區別:break終止循環,continue跳過當前循環。
// 共同點:都不會執行后面的代碼。
十五、函數
函數的概念:函數就是把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代碼抽象出來,使之成為程序中的一個獨立實體,起個名字(函數名)。可以在同一個程序或其他程序中多次重復使用(通過函數名調用)。
注:編寫好的函數代碼只有通過調用才會執行,不調用的時候不會執行(自執行函數特例)。
函數的作用(好處):
1,使程序變得更簡短而清晰
2,有利於程序維護
3,可以提高程序開發的效率 ,
4,提高了代碼的重用性(復用性)
1>函數的創建方式
// 函數聲明式的方式創建函數
function funcName() {}
// 函數表達式的方式創建函數
var funcName = function () {};
// 通過構造函數的方式創建函數
// 構造函數:出現在new運算符后的函數,稱為構造函數
var funcName = new Function ();
函數聲明式和函數表達式的區別
// 函數聲明式的方式必須指定函數名
function sum() {
alert(1);
}
sum();
// 函數表達式的方式可以沒有名字
(function () {
alert(1);
})();
2>函數的調用方式
//創建函數
function hello() {
document.write('hello ');
document.write('world ');
}
// 方式1:手動調用
hello();
// 方式2:事件驅動的方式
var o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
oBox.onclick = function () {
hello();
};
3>函數的參數(形參和實參)
1.手動傳遞的形參和實參
//函數定義時,定義的變量為形參:a,b function sum(a, b) { alert(a + b); }
//函數調用時,傳遞的參數值為實參:4,8 sum(4, 8);
補充:對象中,冒號前面的數據可以稱為鍵、下標、或者key,冒號后面的值稱為值或者value
2.JS解析器內置定義的arguments (在函數內部的內置的對象參數,無需自定義可直接使用)
arguments 值類型(對象類型),包含的是實參的個數和數據
function sum(a, b) { // 通過下標的方式獲取某一個值 console.log(arguments[0]); // 通過遍歷的方式獲取所有的值(下標0起始) for(var i = 0; i < arguments.length; i++) { console.log(arguments[i]);//分別控制台打印5,3,8 } a++;
//a和arguments[0]和指向相同結果可想而知,相同為6
console.log(arguments[0]);//6
console.log(a);//6 } //手動調用函數 sum(5, 3, 8);
3.return(返回函數執行的結果)
// return關鍵詞
function sum(a, b) {
var c = a + b;
return c;/*!return只能返回參數只能有一個。return a,b,c 最終返回的結果是c的結果,不會報錯*/
/*!return 后面的代碼不會執行*/
alert('hello world!');//永遠不會被執行
// 函數默認返回的值是undefined
}
var d = sum(4, 7);
console.log(d);
十六、js的解析順序
第一步:加載第一個script代碼塊
第二步:語法檢查
第三步:預解析(將var聲明的變量和聲明式創建的函數放到代碼的最前面)
第四步:開始正式執行代碼,從上往下。
第五步:加載第二個script代碼塊。
sum();
var sum = function () {
console.log(a + 8);
}
alert(a); //undefined
alert(b); //報錯
var a = 5;
//代碼預解析時,先將a和sum變量放到代碼最前方,然后創建代碼 var a,sum;然后自上而下執行代碼
//預編譯的代碼結構:
//var a,sum;
//sum();
//var sum = function () {
// console.log(a + 8);
//}
//alert(a); //undefined
//alert(b); //報錯
//a = 5;
十七、對象
由若干個鍵值對組成的無序集合。每個屬性存放一個原始值,對象或函數
屬性:用屬性值來描述他的狀態
行為:用來改變隊形的行為方法
1>對象申明
var obj = {
name: 'jimmy',
introduce: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叫jimmy!');
}
};
// 通過Object構造函數創建對象
// var obj = new Object();
// 通過自定義的構造函數創建對象
// function Animal() {}
// var dog = new Animal();
// console.log(dog);
2>對象的操作
創建對象:
var bird = {feather: '羽毛', 'color': 'white', "type": '鳥類'};
var dog = {};
<1>對象調用
console.log(bird.feather);
console.log(bird["feather"]);
<2>對象增加
方式1:通過.的方式
dog.name = '旺財';
dog.wagTails = function () {
console.log('旺財正在搖尾巴!');
};
// dog.wagTails();//調用
方式2:通過[]的方式
dog["name"] = '大黃';
dog['tongues'] = function () {
alert('大黃正在吐舌頭!');
}
//dog.tongues();
//console.log(dog);
<3>對象修改
bird.feather = 'wing';
bird.color = 'pink';
<4>對象刪除
delete bird.feather;
<5>對象清空
bird = {};
<6>對象銷毀
// JS的垃圾回收機制:JS引擎檢測內存,如果某個對象沒有被變量引用,那么就會直接回收該對象
var obj = {size: 100000000};
obj = null;
十八、值傳遞和址傳遞(引用傳遞)
- 值傳遞:如果變量的值是基本數據類型,那么傳遞值的時候采用的是值傳遞(把值復制一份給另外一個變量)。
- 址傳遞:如果變量的值是引用數據類型,那么傳遞值的時候采用的是址傳遞(把地址復制一份給另外一個變量)。
- 相關聯想函數指針(地址)
- 值類型和引用類型內存存儲的位置分為棧(小區域少量數據)和堆(大片區域大量數據)
//值類型(值相同,重新開辟內存空間)
var a= 10;
var b = a;
a = 0;
console.log(b);//10
//引用類型(地址相同,一起變)
var a = {num: 10};
var b = a;
a.num = 0;
console.log(b.num);//0
var a = {
name: '張三'
};
var b = {
name: a
};
var c = b;
var d = {
name: '李四'
};
c.name = d;
console.log(b.name.name);//張三
十九、常用函數類型
1>回調函數(指針:通過函數名稱的方式執行的函數)
*function sum(a, b, fn) {
var c = a + b;
if(c > 9) {
fn();
}
console.log(c);
}
sum(7, 5, function () {
alert(1);
});
2>遞歸函數(自身調用自身的函數)
/*
遞歸函數調用分析:
{
var num = 1;
num++; // 2
if(num < 5) {
{
var num = 2;
num++; // 3
if(num < 5) {
{
var num = 3;
num++; // 4
if(num < 5) {
{
var num = 4;
num++; // 5
if(num < 5) {
print(num);
}
console.log(num); // 5
}
}
console.log(num);
}
}
console.log(num);
}
}
console.log(num);
}
*/
function print(num) {
num++;
if(num < 5) {
print(num);
}
console.log(num);
}
print(1);
3>匿名函數
(function () {})();
4>構造函數
function Person() {
alert(1);
}
var obj = new Person();
console.log(obj);
二十、數組
定義:數組是一個可以存儲一組或一系列相關數據的容器。
為什么要使用數組?
1:為了解決大量相關數據的存儲和使用的問題。
2:模擬真實的世界(班級、軍隊)。
1>數組的操作
1)創建數組
(1)構造函數的方式:var a=new Array();
(2)隱式聲明的方式:var b=[];
2)數組的賦值
構造函數函數的方式
(1)直接賦值:var a=new Array(數據1,數據2,…);
注:var a=new Array(數值) 如果括號中只有一個元素,並且這個元素是數值類型的,那么他就是指定數組的長度。 並且它的值都是undefined。
數組的屬性:length 屬性(獲取整個數組的長度)。
(2)先聲明后賦值:var a=new Array(); a[0]=1; a[1]=2; a[2]=3;
隱式聲明賦值
(1)直接賦值: var a=[1,2,3,4];
(2)聲明以后再賦值: var a=[]; a[0]=1; a[1]=2; a[2]=3;
注:JS數組可以存儲任何類型的值。eg: arr[3] = function () {};
3)訪問數組
通過數組的(中括號)下標訪問。
arr[0-(length-1)] //數組下標從0開始,他的最大值,是length-1。
arr['name'] //關聯數組 通過下表字符串進行訪問
4) 修改數據:arr[3] = '修改的數據';
5)刪除數據:delete arr[1];
6)遍歷數組
1:for循環。
for(var i = 0; i < arr.length; i++) {
console.log(arr[i]);
}
2:while循環。
var i = 0;
while(i < arr.length) {
console.log(arr[i]);
i++;
}
3:for in循環。(遍歷數組不常用)
數組的遍歷。
for(var attr in arr){
//attr 數組的下標
console.log(arr[attr])
}
對象屬性的遍歷。
// 使用for in 遍歷對象
var obj = {name: '小明', age: 24, hobby: ['打籃球', '搏擊', '打乒乓球']};
for(var attr in obj) {
console.log(obj[attr]);
}
2>數組分類
1:按照下標的類型
1.下標是數字的類型叫做(索引數組)
var arr = ['1', '2' , '3'];
2.下標是字符串類型叫做(關聯數組),必須通過對象模擬的形式才能實現,一般不用。
var arr = [];
arr['name'] = '張三';
arr['age'] = '28';
2:按照維度來分類
1.一維數組常用的數組就是一維數組
2.二維數組,通過對象模擬的形式才能實現。
聲明二維數組:
var arr=[[1,2,3],[4,5,6]]; alert(arr[1][1]); //值5
3>數組的屬性
(1)length: 設置或返回數組元素的數目。(可讀可寫)
length屬性控制數組的讀:console.log(arr.length-1);
length屬性控制數組的寫:arr.length = 6;
(2)constructor:返回構造函數的引用。(輸出constructor的返回值:Array)
4>數組的方法(加粗常用)
前五個對原始對象的操作
1. arr.push(數組元素1,數組元素2,........) 向數組的末尾加入新元素 | 返回值:新數組的長度
eg:arr.push('追加元素1','追加元素2');
2.arr.unshift(數組元素1,數組元素2,........) 向數組的開頭加入新元素 | 返回值是新數組的長度。
eg:arr.unshift(開頭新元素1,開頭新元素2)
3. arr.pop() 刪除數組的最后一個元素 | 返回值是刪除的元素。
var first = arr.pop();
4. arr.shift() 刪除數組的第一個元素 | 返回刪除的元素。
var first = arr.shift();
5.萬能的添加刪除函數 arr.splice(index,數量,添加的元素.....) 注:前倆個元素必須有
(1)index 從何處開始添加或刪除,必須是數值類型(數組的下標)
(2)數量 規定了刪除的個數,如果是0,則不刪除。
(3)需要添加的元素,可以當作替換的元素。
(4)如果有刪除的元素,以數組的方式返回刪除的元素。
// 添加元素
arr.splice(2, 0, '王五');
// 修改元素
arr.splice(1, 1, '王五');
//修改與添加
arr.splice(1, 1, '王五','李四');
// 刪除元素
var del = arr.splice(1, 1);
6.arr.join([分隔符]) 把數組元素按照指定分隔符組合成一個字符串,如果沒有指定分隔符,默認是用“,”分割 | 返回結果就是組合成的字符串。
var param = {
q: '棉衣',
commend: 'all',
search_type: 'item'
};
var aParam = [];
for(var attr in param) {
aParam.push(attr + '=' + param[attr]);
}
console.log(aParam.join('&')); //以字符&分割連接數組
//結果:q=棉衣&commend=all&search_type=item
7.arr.slice() 數組的分割。從截取指定的開始位置,到結束位置(不包括)的元素。如果不指定結束位置,則從指定的開始位置,取到結尾(數組的下標)。
支持負數(-1開頭) 返回的是新數組。 不改動原來的數組。正數和負數都是向右查找
var arr = ['宋江', '盧俊義', '武松', '楊雄', '石秀', '魯智深'];
var newArr = arr.slice();相當於拷貝數組
var newArr = arr.slice(2);//不指定結束為止,默認為截取到最后
var newArr = arr.slice(2, 5);//結果為下標為2、3、4的數組元素,不包含為指定結尾下標數的元素
var newArr = arr.slice(-2, -1); //從末尾開始計數分割 只能按照從左向右的順序進行截取,即不支持arr.slice(-1, -2) 結果:'石秀'
8. arr.concat() 連接兩個或更多的數組,並返回新數組,對原數組沒有任何影響。
eg:arr1.concat(arr2) //將數組arr1和arr2連接成新數組返回
9.arr.reverse() 數組翻轉方法。改變原數組
arr.reverse(arr) //將數組翻轉
10.arr.sort() 對數組進行排序,如果沒有參數,則按照字母的編碼進行排序,如果要按照其他的順序來排序,要提供一個函數。
回調函數會提供兩個參數(a,b)。
a<b a在b前。
a=b 順序按照原樣輸出。
a>b b在a前。
eg:
['d', 'c', 'b', 'a'].sort() // ['a', 'b', 'c', 'd']
[4, 3, 2, 1].sort() // [1, 2, 3, 4]
[11, 101].sort() // [101, 11]
[10111, 1101, 111].sort() // [10111, 1101, 111]
如果想讓sort方法按照自定義方式排序,可以傳入一個函數作為參數,表示按照自定義方法進行排序。該函數本身接受兩個參數,表示進行比較的兩個元素。如果返回值大於0,表示第一個元素排在第二個元素后面;其他情況下,都是第一個元素排在第二個元素前面。
返回值正直交換 零、負值不交換 負值降序 正值升序
[10111, 1101, 111].sort(function (a, b) {
return a - b; //回調函數
}) //輸出結果: [111, 1101, 10111]
[ { name: "張三", age: 30 }, { name: "李四", age: 24 }, { name: "王五", age: 28 } ].sort(function (o1, o2) {
return o1.age - o2.age;
}) // [ { name: "李四", age: 24 }, { name: "王五", age: 28 }, { name: "張三", age: 30 } ]
二十一、排序
1>冒泡排序

// 冒泡排序:從前往后對相鄰的兩個數依次進行比較和調整,讓較大的數往下沉,較小的往上冒
var arr = [23, 34, 11, 22, 19, 18]; /* 冒泡排序的思路分析: 第1輪 第1步:[23, 34, 11, 22, 19, 18] 第1輪 第2步:[23, 11, 34, 22, 19, 18] 第1輪 第3步:[23, 11, 22, 34, 19, 18] 第1輪 第4步:[23, 11, 22, 19, 34, 18] 第1輪 第5步:[23, 11, 22, 19, 18, 34] 第2輪 第1步:[11, 23, 22, 19, 18, 34] 第2輪 第2步:[11, 22, 23, 19, 18, 34] 第2輪 第3步:[11, 22, 19, 23, 18, 34] 第2輪 第4步:[11, 22, 19, 18, 23, 34] 第3輪 第1步:[11, 22, 19, 18, 23, 34] 第3輪 第2步:[11, 19, 22, 18, 23, 34] 第3輪 第3步:[11, 19, 18, 22, 23, 34] 第4輪 第1步:[11, 19, 18, 22, 23, 34] 第4輪 第2步:[11, 18, 19, 22, 23, 34] 第5輪 第1步:[11, 18, 19, 22, 23, 34] */
for(var i = 1; i < arr.length; i++) {
// 內層for循環確定每輪的步數
for(var j = 0; j < arr.length - i; j++) {
// 兩兩比較
if(arr[j] > arr[j + 1]) {
var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2>選擇排序

//選擇排序:兩兩比較,找到最大值(或者最小值)之后,將其放在正確的位置,其他數的位置不變。 /* 選擇排序的思路分析: 第1輪 第1步:var iMinK = 0; 第1輪 第2步:23 和 34比較,什么也不做 第1輪 第3步:23 和 11比較,iMinK = 2 第1輪 第4步:11 和 22比較,什么也不做 第1輪 第5步:11 和 19比較,什么也不做 第1輪 第6步:11 和 18比較,什么也不做 第1輪 第7步:下標0和下標2進行位置交換 [11, 34, 23, 22, 19, 18] 第2輪 第1步:var iMinK = 1; 第2輪 第2步:34 和 23比較,iMinK = 2 第2輪 第3步:23 和 22比較,iMinK = 3 第2輪 第4步:22 和 19比較,iMinK = 4 第2輪 第5步:19 和 18比較,iMinK = 5 第2輪 第6步:下標1和下標5進行位置交換 [11, 18, 23, 22, 19, 34] */
// 外層for循環確定輪數
for(var i = 0; i < arr.length - 1; i++) {
// 記錄最小值的下標
var iMinK = i;
for(var j = i + 1; j < arr.length; j++) {
if(arr[iMinK] > arr[j]) {
iMinK = j;
}
}
// 交換數據
if(iMinK !== i) {
var temp = arr[i];
arr[i] = arr[iMinK];
arr[iMinK] = temp;
}
}
3>插入排序

在要排序的一組數中,假設前面的數已經是排好順序的,現在要把第n個數插到前面的有序數中,使得這n個數也是排好順序的。如此反復循環,直到全部排好順序。 /* 插入排序的思路分析: 第1輪 第1步:[23, 34, 11, 22, 19, 18] 第2輪 第1步:[23, 11, 34, 22, 19, 18] 第2輪 第2步:[11, 23, 34, 22, 19, 18] 第3輪 第1步:[11, 23, 22, 34, 19, 18] 第3輪 第2步:[11, 22, 23, 34, 19, 18] 第3輪 第3步:[11, 22, 23, 34, 19, 18] 第4輪 第1步:[11, 22, 23, 19, 34, 18] 第4輪 第2步:[11, 22, 19, 23, 34, 18] 第4輪 第3步:[11, 19, 22, 23, 34, 18] 第4輪 第4步:[11, 19, 22, 23, 34, 18] 第5輪 第1步:[11, 19, 22, 23, 18, 34] 第5輪 第2步:[11, 19, 22, 18, 23, 34] 第5輪 第3步:[11, 19, 18, 22, 23, 34] 第5輪 第4步:[11, 18, 19, 22, 23, 34] 第5輪 第5步:[11, 18, 19, 22, 23, 34] */
for(var i = 1; i < arr.length; i++) {
// 內層的for循環
for(var j = i; j > 0; j--) {
if(arr[j] < arr[j - 1]) {
var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else {
break;
}
}
}
4>快速排序

//選擇一個基准元素,通常選擇第一個元素或者最后一個元素。 //通過一趟掃描,將待排序列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比基准元素小,一部分大於等於基准元素。 //此時基准元素在其排好序后的正確位置,然后在用同樣的方法遞歸的排序划分的兩部分。 /* 排序數組:23, 35, 34, 11, 22, 19, 18 快速排序的思路分析: 第一步:base = 23 , arr = [35, 34, 11, 22, 19, 18] 第二步:left = [], right = [] 第三步:[11, 22, 19, 18] 23 [35, 34] 第四步: [] 11 [22, 19, 18] 23 [34] 35 [] 第五步:[] 11 [19, 18] 22 [] 23 [34] 35 [] 第六步:[11, 18, 19, 22, 23, 34, 35] */ /* if(arr.length <= 1) { return arr; } var iBase = arr.shift(); var left = [], right = []; for(var i = 0; i < arr.length; i++) { if(arr[i] < iBase) { left.push(arr[i]); } else { right.push(arr[i]); } } left: [11, 22, 19, 18] iBase: 23 , right: [35, 34] 從上開始正推返回表達式:return quickSort(left即[11,22,19, 18]).concat(iBase=23, quickSort(right即[35,34])); 從下開始逆推返回值:return [11, 18, 19, 22].concat(23, [35,34]);//合並后的數組:[11,18,19,22,23,34,35] -------------------------------------------我是單次遞歸分割線----------------------------------------------- if(arr.length <= 1) { return arr; } var iBase = arr.shift(); var left = [], right = []; for(var i = 0; i < arr.length; i++) { if(arr[i] < iBase) { left.push(arr[i]); } else { right.push(arr[i]); } } left: [] iBase: 11 right: [22, 19, 18] 從上開始正推返回表達式:return quickSort(left即[]).concat(iBase=11, quickSort(right即[22,19,18])); 從下開始逆推返回值:return [].concat(11, [18, 19, 22]); //合並后的數組:[11, 18, 19, 22] -------------------------------------------我是單次遞歸分割線----------------------------------------------- if(arr.length <= 1) { return arr; } var iBase = arr.shift(); var left = [], right = []; for(var i = 0; i < arr.length; i++) { if(arr[i] < iBase) { left.push(arr[i]); } else { right.push(arr[i]); } } left: [19, 18] iBase: 22 right: [] 從上開始正推返回表達式:return quickSort(left即[19, 18]).concat(iBase=22, quickSort(right即[])); 從下開始逆推返回值:return [18, 19].concat(22, []); //合並后的數組: [18, 19, 22] -------------------------------------------我是單次遞歸分割線----------------------------------------------- if(arr.length <= 1) { return arr; } var iBase = arr.shift(); var left = [], right = []; for(var i = 0; i < arr.length; i++) { if(arr[i] < iBase) { left.push(arr[i]); } else { right.push(arr[i]); } } left: [18] iBase: 19, right: [] 從上開始正推返回表達式:return quickSort(left即[18]).concat(iBase=19, quickSort(right即[])); 從下開始逆推返回值:return [18].concat(19, []); //合並后的數組: [18, 19] */
var arr = [23, 35, 34, 11, 22, 19, 18, 18];
function quickSort(arr) {
if(arr.length <= 1) {
return arr;
}
var iBase = arr.shift();
var left = [], right = [];
for(var i = 0; i < arr.length; i++) {
if(arr[i] < iBase) {
left.push(arr[i]);
} else {
right.push(arr[i]);
}
}
return quickSort(left).concat(iBase, quickSort(right));
}
var newArr = quickSort(arr);
console.log(newArr);
附錄:
進制間的轉換(二進制、八進制、十進制、十六進制)
1>10進制轉換為16進制:(10).tostring(16)
2>8轉16:(012).tostring(16)
3>16轉10:(0x).tostring(10)
4>10轉2:(111111).tostring(2)
5>16轉8:(0x16).tostring(8)
6>parseInt(10,2)
7>parseInt(12,16)
8>parseInt(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