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Logic11g-集群相關概念


轉:http://www.codeweblog.com/weblogic11g-%E9%9B%86%E7%BE%A4%E7%9B%B8%E5%85%B3%E6%A6%82%E5%BF%B5/

weblogic集群架構相關的概念有:
1、服務器(server,控制台選擇環境-服務器)
2、集群(cluster,控制台選擇環境-集群)
3、計算機(machine,控制台選擇環境-計算機)
4、節點管理器(nodemanager,)

下面根據對這4個概念一一介紹【概念相對來說比較難描述的,如果有描述不當的地方,敬請指正,在此謝過!】。
1、服務器(server)
weblogic集群的服務器分三類:
1)AdminServer(公司老板)
主要用於管理,包括應用部署,動態創建server,以及各種服務配置.所以集群環境下不會將應用、數據源等服務部署到AdminServer上面,因為AdminServer僅僅是充當管理者角色而已。運維過程中,還起到監控其它服務器狀態的作用。
2)ProxyServer(前台MM)
主要受理各種外部請求,然后將具體工作交給具體的服務器(一線員工)。所以集群環境下,也不會將應用部署到ProxyServer上。
3)Server(一線員工)
實際干活的服務器,把前台MM接受到的任務進行實際處理,處理完了反饋給客戶端

由此可見,AdminServer只負責管理、ProxyServer負責受理分配、而普通的Server就負責干活。

2、集群(cluster)
控制台里面配置的集群,僅僅用於設置server之間的多播通信。server之間使用多播通信,互相告訴自己狀態是否可用。

3、計算機(machine)
可選配置。控制台里面配置的計算機,僅僅用於配置“節點管理器”信息(地址、端口)。然后根據配置信息向節點管理器發送操作命令。

4、節點管理器(nodemanager)
可選服務。節點管理器在集群架構中,不是必須的。它的作用是用來管理server的生命周期,如果沒有使用節點管理器,那么集群中的所有server的啟動、關閉等常用的操作,必須通過運行startManagedWebLogic.cmd腳本來完成。該腳本位置是:
D:\server\weblogic11\user_projects\domains\springside3\bin
如果啟動server1(一般稱為受管服務器,即接受管理的普通server),那么啟動命令如下:

startManagedWebLogic server1 127.0.0.1:7001 其中: server1 啟動的受管服務器的名稱 address 該域的管理服務器的IP地址 port 該域的管理服務器的監聽端口 

所以有些集群環境下,你能看到有多少個server,就有多少個啟動腳本,實際上就是執行上面這個命令。
如果集群中的server分布在多台主機上面,那每次啟動服務非常不方便,所以這時候,節點管理器就派上用場了,節點管理器負責管理本機server的啟動、關閉等生命周期。

附上一幅圖,肯能更直觀些:
WebLogic11g-集群相關概念

概念講完了,接着討論在前兩篇中涉及到的一些疑問。
1、為什么配置集群時,把server1、server2添加到集群,而配置計算機時,添加了proxy、server1、server2呢?
server1、server2納入集群,是因為它們要通過組播地址互相檢測運行狀態,proxy在集群架構中僅僅作為前端代理,與集群的server有着本質的區別。配置計算機時,添加proxy、server1、server2,是因為這三個server在同一台主機,並且把proxy的啟動、關閉交給節點管理器處理。這里也不可以不添加proxy,但是proxy的運行就要靠startManagedWebLogic proxy 127.0.0.1:7001
這樣的命令來執行了。

2、控制台里面配置的集群,與整個集群架構的區別是什么?
控制台里面的集群僅僅是個配置(名稱、消息傳送模式),只有設置了消息傳送模式,集群中的server才根據這個模式來互相傳遞消息。
而整個集群架構是通過對服務器、集群配置、計算機配置(可選)、節點管理器服務(可選)以及負載均衡等的統一管理,來達到高並發、高可用的目的。
細心的同學應該還記得消息傳送模式那里有兩個選擇:單點傳送、多點傳送。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單點傳送是weblogic10版本之后才有效的,之前都是多點傳送方式。它們之間的區別可參考: http://www.blogjava.net/beansoft/archive/2012/02/23/370623.html
文章里面的兩幅圖已經清楚描述了通信方式的區別,其中還有個單點傳送、多點傳送的區別。

3、配置計算機的一些細節:
1)新建計算機的時候,有個“操作系統”,可選擇:UNIX、其它。這里主要是確定節點管理所在的主機操作系統類型。windows系統就選擇其它;linux、unix、solaris就選擇unix。
2)節點管理器屬性配置中,有個類型選擇【SSH/RSH/SSL/普通】,這個配置是告訴AdminServer與節點管理器交互時采用哪種類型傳遞。weblogic使用手冊中介紹節點管理器的章節可供參考:
http://edocs.weblogicfans.net/wls/docs92/server_start/nodemgr.html
節點管理器分為兩種:基於java的、基於腳本的
我目前見過較多的還是使用java+ssl這樣的組合方式。(不過ssl配置稍微麻煩點)
如果你的server使用了“定制標識和定制信任”,那么節點管理器配置【位置:D:\server\weblogic11\wlserver_10.3\common\nodemanager\nodemanager.properties】也要增加如下配置:

KeyStores=CustomIdentityAndCustomTrust CustomIdentityAlias=example CustomIdentityKeyStoreFileName=example.jks CustomIdentityKeyStorePassPhrase=123456 CustomIdentityPrivateKeyPassPhrase=123456 

這是按照我之前SSL制作的秘鑰庫來配置的。
至於節點管理器的其它配置信息可參考官方文檔。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