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報告反映的內容:
1.測試對象(具體到哪個版本)
2.測試內容
3.測試工具
4.測試記錄
5.測試人員
6.測試時間
7.測試結果
8.風險評估
樣例
測試對象:
指明測試的對象,版本號,例如測試對象是數據通信軟件的1.0.125版。以便讓讀者清楚本報告是對此版本軟件進行測試的報告。
測試內容:
一個測試報告,必須要有結論性的說明,如測試通過或不通過,並簡要地說明其理由。這個結論很重要,是測試報告的精華部分,大部分領導只關心這個結論。
測試組織:
列舉參與測試的團隊成員名單,包括測試負責人、測試工程師。
測試時間:
說明測試階段的具體開始與結束時間,所消耗的實際工作量(項目經理、測試經理非常關心的內容)。
測試環境:包括測試軟件運行的軟件與硬件環境,軟件環境包括操作系統及版本號、配套軟件的版本信息等。硬件環境中需列出硬件的設備編號,如果測試結果與設備的有效期有關,還需列出它的有效期,以證明測試結果的有效性。測試環境的清楚說明主要是能再現當時的測試結果,達到可追溯的目的。
測試工具:
記錄測試過程中所用的測試輔助工具,包括其名稱,版本號,以便於再現當時的測試過程。
測試記錄:
值用例的實際執行結果,測試記錄中必須包含用例執行的執行結果(通常包括通過、失敗、阻塞、未執行)、軟件版本、執行時間、執行人。如果有必要的話(視項目的具體需要),測試執行過程中的中間數據也需要作為測試記錄的一部分。測試記錄是軟件在某一時刻運行狀態的快照,是判斷是否通過測試的有力證明。
風險評估:
不再解決的Bug或延期的Bug,都有可能對產品在用戶端的質量上造成影響。這些遺留的Bug,必須通過項目相關專家的評估,並把評審結論體現在測試報告中,以預知可能存在的風險。
測試報告可以涵蓋的內容還有其他,如可以包括測試對需求覆蓋率的分析、缺陷分析、測試小結等。但最佳實踐證明,這些內容是測試相關人員比較關心的,而測試報告匯報的主要對象如項目經理、開發經理並不關心。並不是報告越長越好,一個內容少而精,數據科學且風格嚴謹的報告更受歡迎。